《又闻边报四首》

时间: 2025-01-03 02:38:44

玉帛朝驰盟暮寒,覆车胡不鉴燕山。

未闻一范出乘塞,忽报六符来叩关。

孙氏已凭江立国,孔融误以许为寰。

洛花岁岁无消息,极目芦洲更蓼湾。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又闻边报四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玉帛朝驰盟暮寒,覆车胡不鉴燕山。
未闻一范出乘塞,忽报六符来叩关。
孙氏已凭江立国,孔融误以许为寰。
洛花岁岁无消息,极目芦洲更蓼湾。


白话文翻译:

朝朝夕夕,朝廷的玉帛和边疆的盟约,然而寒冷的夜晚却难以平静。覆车的悲剧为何不警惕燕山的危险?未曾听闻范仲淹的政绩,忽然又收到边关的六符来叩响城门。孙氏家族已在江南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孔融却误以为这是大势所趋。洛阳的花年年盛开,却不见任何消息,远望芦洲又见蓼湾的风景。


注释:

  • 玉帛: 指代朝廷的礼物和物资,象征着国家的富裕。
  • 覆车: 指历史上的覆车之覆,隐喻教训和警示。
  • 六符: 古代的兵符,象征着军队的调动。
  • 孙氏: 指孙吴,三国时期的地方割据。
  • 孔融: 东汉末年的名士,因其误判形势而著称。
  • 洛花: 指洛阳的花,象征着故乡的美丽与怀念。

典故解析:

  • 覆车之覆: 引自《左传》,用以警示当时的统治者,强调历史教训的借鉴。
  • 孙氏已凭江立国: 指三国时期的孙权,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权力的斗争。
  • 孔融误以许为寰: 反映当时士人的误判,表现出对历史局势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士元,号景洲,南宋时期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作品多涉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风格雄浑激昂,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威胁和内忧重重的复杂局面,诗人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回顾,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虑。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又闻边报四首》以其深邃的历史感和对现实的冷静观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如覆车之覆、孙氏立国等,表现出对历史教训的思考和对当下局势的警觉。开篇的“玉帛朝驰盟暮寒”不仅描绘了朝廷与边疆的紧张关系,也隐含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整首诗的意象交错,如“洛花”的美丽与“芦洲”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此外,诗中的修辞手法也颇具特色,生动的比喻和对仗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富有韵律感与艺术魅力。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深度与广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帛朝驰盟暮寒: 描述了朝廷的政策与边疆关系的紧张,表明国家的忧虑。
  2. 覆车胡不鉴燕山: 反问历史教训为何不被重视,表现诗人对朝政的失望。
  3. 未闻一范出乘塞: 表达对范仲淹等贤士未能出任的重要性的惋惜。
  4. 忽报六符来叩关: 突然收到边报,象征着战争的迫近和动荡的局势。
  5. 孙氏已凭江立国: 反映历史的变迁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
  6. 孔融误以许为寰: 表达历史人物的误判,警示当前的统治者。
  7. 洛花岁岁无消息: 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对家国的深切情感。
  8. 极目芦洲更蓼湾: 远望自然景色,表现出对安宁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 “覆车”比喻历史的教训。
  • 对仗: 诗句中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贤士未能出将的惋惜,传递出深刻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 玉帛: 代表国家的繁荣与和平。
  • 覆车: 历史的教训与警醒。
  • 洛花: 乡愁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芦洲、蓼湾: 自然的宁静与生命的流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覆车”指的是什么?

    • A. 战争的失败
    • B. 历史的教训
    • C. 车祸
    • D. 军队的调动
  2. “孙氏已凭江立国”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 A. 春秋战国
    • B. 东汉末年
    • C. 唐代
    • D. 宋代
  3. “洛花岁岁无消息”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念?

    • A. 自然
    • B. 朋友
    • C. 祖国
    • D. 故乡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陆游同为宋代诗人,但刘克庄更多关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而陆游则更多表达个人情感与家国之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