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二首》

时间: 2025-01-05 09:21:04

非人不暖岂其然,卷起桃笙设艾毡。

老物可憎吾顿觉,盛时一失汝堪怜。

有分香妓空遗臭,无散花魔莫恼禅。

多谢小处半规月,夜深长伴绛纱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即事二首
作者:刘克庄〔宋代〕

非人不暖岂其然,卷起桃笙设艾毡。
老物可憎吾顿觉,盛时一失汝堪怜。
有分香妓空遗臭,无散花魔莫恼禅。
多谢小处半规月,夜深长伴绛纱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情冷暖的感慨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并不是说没有人情温暖就一定如此,我将桃笙卷起,铺上艾草的毡子。
对于那些可憎的旧物,我恍若顿时觉醒,盛世时光一旦失去,你也让我倍感怜惜。
有缘的香妓只留下空洞的遗臭,而那无散花的魔鬼也不应让禅宗心境烦恼。
感谢小小的地方,半月的清辉,夜深时分伴我在绛纱边。

注释

  • 非人不暖:不是人情冷暖的缘故。
  • 桃笙:一种乐器,象征青春与美好。
  • 艾毡:用艾草制成的毡子,具有驱邪的作用。
  • 老物可憎:指那些令人厌恶的旧物。
  • 香妓:指美丽的女子。
  • 遗臭:指留下的恶名或污名。
  • 无散花魔:指没有散开的花朵,象征美好的事物未能如愿展现。
  • 绛纱:一种红色的轻纱,象征着梦幻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德明,号默庵,宋代诗人,著名词人。他的作品风格以清丽落拓见长,善于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在生活中对人情世态的观察与思考,传达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下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即事二首》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情冷暖和生活变迁的感慨。开头的“非人不暖岂其然”直接引入主题,揭示了诗人对人情的探讨。卷起桃笙,设艾毡,既有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暗含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不满。

“老物可憎吾顿觉”一句中,诗人通过“老物”的可憎感触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情的冷漠,显示了他对衰老与失去的深刻感悟。接下来的“盛时一失汝堪怜”,则是对美好时光失去后的无奈与怜惜,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中的“有分香妓空遗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情感的惋惜,也隐含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无散花魔的“禅”意象,可能是在暗示心灵的宁静和对现实的超然。

诗的尾声“多谢小处半规月,夜深长伴绛纱边”,表现出诗人对生活中细微美好的珍惜,尽管生活艰难,但依旧能够在小处找到安慰与温暖。这种对小幸福的感悟,使整首诗在沉重之上又透出一丝温暖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非人不暖岂其然:并不是没有人情的温暖。
  2. 卷起桃笙设艾毡:将乐器收起,铺上艾草毡子。
  3. 老物可憎吾顿觉:对旧物感到厌恶,瞬间觉醒。
  4. 盛时一失汝堪怜:盛世一旦失去,实在令人怜惜。
  5. 有分香妓空遗臭:有缘的香妓只留下恶名。
  6. 无散花魔莫恼禅:没有散开的花,不要让禅心烦恼。
  7. 多谢小处半规月:感谢小地方的半月光。
  8. 夜深长伴绛纱边:夜深时分,长伴我在绛纱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往昔的美好与现实的冷漠进行对比。
  • 拟人:通过对物的情感化描写,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人情冷暖、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中细微幸福的珍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思考。

意象分析

  • 桃笙:象征青春与欢愉。
  • 艾毡:象征驱邪与保护。
  • 香妓:代表过去的美好与情感的遗憾。
  • 绛纱:象征梦幻和温柔的陪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老物可憎”指的是什么? A. 旧物
    B. 新物
    C. 朋友

  2. “多谢小处半规月”中的“月”象征什么? A. 时间
    B. 幸福
    C. 美好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与李白的作品,刘克庄更注重人情与生活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偏向于表现豪放与奔放的情感。两者在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各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同面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