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其三》
时间: 2025-01-01 14:03: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夕登高楼,矫首瞩寰宇。
寒暑递佳迁,中处皆逆旅。
独雁无长鸣,秋林多宿雨。
揽衣起徘徊,无言倚南户。
青阳不长在,春华已尘土。
何以写我忧,横琴不成抚。
白话文翻译:
每天傍晚我登上高楼,抬头眺望广阔的天地。
寒来暑往,四季交替,任何地方都像是过客的旅馆。
孤雁不再长鸣,秋天的林间常有细雨留宿。
我揽衣起身徘徊,默默倚靠在南窗下。
春天的阳光不会长久存在,春花早已化为尘土。
我该用什么来表达我的忧伤呢?即使有琴也无法抚奏。
注释:
- 日夕:指每天的傍晚。
- 高楼:高大的建筑,象征着人们对广阔世界的向往。
- 矫首:抬起头来,表示一种渴望和期待。
- 寰宇:指广阔的宇宙,表示对天地的眺望。
- 寒暑:指季节的变换。
- 逆旅:客旅,寓意人生如旅,随时可能变动。
- 独雁:孤独的雁,象征孤独与失落。
- 宿雨:细雨,表示秋天的萧条。
- 青阳:春天的阳光,象征着生命的希望。
- 春华:春天的花朵,象征美好的事物。
- 尘土:代表衰败和消逝。
- 横琴:古琴,象征着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植(公元1640-1710),字子美,号容庵,清代诗人。顾植的诗风清新,情感真挚,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清代,顾植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明清易代之际的历史变迁。诗中流露出的孤独与忧愁,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感受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杂诗 其三》通过日常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愁。诗的开头,作者站在高楼之上,俯瞩天地,展现出一种渴望与追求的姿态。随着季节的流转,寒暑更替,诗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意识到人生如逆旅,随时可能变幻无常。
孤雁的无声,秋林的细雨,均在渲染一种萧瑟孤寂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内心的孤独。接着,诗人站在窗前,沉思无言,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美好事物的消逝,青阳与春华的对比,突显出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最后,诗人用“何以写我忧”来感叹自己的无奈,尽管有琴可抚,却无法表达出心中的忧伤。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孤独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夕登高楼:每天傍晚在高楼上,象征着对外界的渴望和思考。
- 矫首瞩寰宇:抬头注视广阔的宇宙,表现出一种渴望与追索。
- 寒暑递佳迁:寒冬与炎夏交替,象征着人生的流动与变化。
- 中处皆逆旅:人生如旅,每个地方都是暂时的居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独雁无长鸣:孤雁不再长鸣,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 秋林多宿雨:秋天的林间常有细雨,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 揽衣起徘徊:起身徘徊,暗示内心的迷茫与思考。
- 无言倚南户:默默倚靠在窗旁,体现出一种无奈与沉重。
- 青阳不长在:春天的阳光不会长久,暗示生命的短暂。
- 春华已尘土:美好的事物早已化为尘土,表现出失落感。
- 何以写我忧:用什么来表达我的忧伤,体现出内心的挣扎。
- 横琴不成抚:即使有琴也无法演奏,象征情感的无法表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逆旅,形象生动。
- 拟人:孤雁的沉默,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寒暑递佳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孤独与忧伤的深刻感悟,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楼:象征追求与希望。
- 孤雁:象征孤独与失落。
- 秋林:营造出萧瑟的氛围。
- 青阳:代表生命的希望。
- 春华:象征美好的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每天在什么地方眺望? A. 河边
B. 高楼
C. 山顶 -
诗中提到的“逆旅”指的是什么? A. 旅馆
B. 人生如旅
C. 旅行 -
诗中“青阳不长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失落
C. 忧伤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庐山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顾植与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眺望与人生的感慨,但顾植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孤独感,而杜甫则含有更多的历史与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