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时间: 2024-09-19 20:51: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
作者: 龚自珍
宫烛凄烟,庭梅妒月,扬州曾记元宵。
几度相逢,云萍依旧飘萧。
谢娘风格清寒甚,捧红丝劝写无聊。
尽孤他,明月楼台,夜夜吹箫。
明知相约非相误,奈莺期不定,鸾镜终抛。
万一重逢,墨痕留认鲛绡。
青衫不渍清樽影,只模糊红泪难销。
且禁他,今夜江风,明夜江潮。
白话文翻译:
宫中的烛光映照着凄凉的烟雾,庭院里的梅花嫉妒着皎洁的月光,扬州的元宵节往事仿佛在耳边回响。几次相逢,像云中的浮萍一样依旧飘荡。谢娘的风格清冷,拿着红丝绸劝我写下无聊的诗句。最终只剩下孤独的他,明月下的楼台,夜夜传来箫声。明明知道相约没有错误,却奈何黄莺的约定总是不定,鸾镜终究抛弃。即使重逢,墨迹仍然能认出鲛绡。青衫不沾清酒的影子,只留下模糊的红泪难以消散。今夜的江风,明夜的江潮,都让我无从抵挡。
注释:
字词注释:
- 宫烛:指宫中点燃的烛火,象征孤独和凄清。
- 庭梅:庭院中的梅花,表达嫉妒之情。
- 扬州:古代扬州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元宵节尤为热闹。
- 谢娘:可能指古代某位才女,代表清寒的风格。
- 鲛绡:一种珍贵的丝绸,象征记忆的珍贵。
典故解析:
- 元宵:指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和欢乐。
- 云萍:比喻漂浮不定的事物,表达对相逢的无奈和漂泊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梦麟,号澄庵,清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其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常反映出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诗人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情的抒发期,受当时社会动荡、人生无常的影响,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渺茫感。
诗歌鉴赏:
《高阳台》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的“宫烛凄烟,庭梅妒月”,通过对烛光和梅花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凄凉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接下来的“几度相逢,云萍依旧飘萧”,则通过“云萍”这一意象,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离别的无常,仿佛生活就像那漂浮不定的浮萍,难以把握。
谢娘的清寒风格和劝写无聊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困惑。随后的“明月楼台,夜夜吹箫”更是将思念与孤寂加深,明月象征着思念的对象,而吹箫则是对美好回忆的寄托。整首诗在情感上由孤独感逐渐演变为对重逢的渴望,尽管“明知相约非相误”,但由于种种原因,诗人依然感受到人生的变幻无常。
最后几句,诗人通过“青衫不渍清樽影”,表现出即使在酒樽下,也难掩心中的悲伤与泪水。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丰富的意象表达,展现了对人生、爱情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宫廷的孤寂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 第二联通过“云萍”比喻人生的漂泊与不定。
- 第三联表达对谢娘的惆怅与无奈。
- 第四联反映夜晚的孤独与思念。
- 第五联提到相约的无奈与变幻。
- 第六联通过墨痕与鲛绡表达对重逢的期待。
- 第七联则展示对过往的惆怅。
- 最后一联总结对今夜江风与明夜江潮的无奈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相逢比作漂浮的云萍,形象生动。
- 拟人:如“梅妒月”,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今夜江风,明夜江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的追忆与现实的反思,展现了人对时间流逝、爱情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索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宫烛:象征孤寂和哀愁。
- 庭梅:象征嫉妒与美好。
- 明月:代表思念与团圆。
- 云萍:象征漂泊不定的命运。
- 青衫:象征个人的身份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宫烛凄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寂
- C. 兴奋
- D. 满足
-
“云萍”在文中象征什么?
- A. 固定不变
- B. 漂浮无定
- C. 自由自在
- D. 强烈的依恋
-
诗中提到的“谢娘”可能象征什么?
- A. 忍耐
- B. 清冷的风格
- C. 繁华
- D. 舒适的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杨柳枝》
诗词对比: 龚自珍的《高阳台》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但前者更多展现了男性的孤寂与思索,后者则通过女性的视角表达了对爱情的深情与柔软。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层面。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龚自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