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观女伶》
时间: 2025-01-17 09:40: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莺舌新调,鸦鬟犹亸,湘裙欲整还拖。
懒散心情,朝来愁画双蛾。
绣帘风约摇桦烛,对菱花倦眼生波。
尽娇憨,动人些子,元不争多。
魂消一曲清歌却,似曾相识,争奈伊何影,好难描空劳石黛三螺。
灯前小立,红妆换笑还嗔,唤弟称哥。
暗相怜,纤腰无力,又著蛮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伶在春日里的懒散心情。她的声音如莺啼般清脆,发型犹如乌鸦的羽毛,身着湘裙却显得有些拖沓。早晨的愁绪让她眉头紧锁,像是画上的双眉。微风摇曳着绣帘,烛光摇曳,映照着她倦怠的眼神,像菱花一般泛起涟漪。她虽娇媚动人,却并不在意多余的争抢;一曲清歌令她神魂颠倒,似乎与某人有过相识,但却让人难以捕捉那份影像,只能在心中劳神去描绘那难以言喻的情感。灯前她小立,换上红妆,笑中带着些许嗔怒,呼唤弟弟称呼哥哥。两人暗中相怜,她那纤细的腰肢显得无力,竟然还穿上了蛮靴。
注释
- 莺舌:指莺鸟的舌头,形容歌声婉转动听。
- 鸦鬟:乌鸦的发型,形容头发乌黑如鸦。
- 湘裙:指湘地的裙子,典型的女子服饰。
- 懒散心情:形容心情懒散,没有精神。
- 愁画双蛾:愁眉如画的双眉。
- 绣帘:绣有花纹的帘子。
- 倦眼生波:疲倦的眼神中闪烁出波动的情感。
- 尽娇憨:形容女子娇憨可爱。
- 魂消:形容神魂出窍,沉醉其中。
- 石黛:黑色的黛,常用于画眉,形容眉毛的颜色。
- 蛮靴:一种地方特色的靴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尔堪,字仲图,号秀峰,清代诗人,擅长词曲,尤其对戏曲有深入的研究。他的诗词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受到当时文人雅士的推崇。
创作背景
《高阳台 观女伶》作于清代,正值明清之际,社会风气逐渐开放,歌妓文化兴盛。作者通过对女伶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与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高阳台 观女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女伶的风姿与内心的愁苦。诗中运用生动的意象,如“莺舌新调”、“鸦鬟犹亸”,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又不失优雅与柔美。作者通过对女伶懒散心情的细致描绘,传达出一种细腻的情感与人性化的关怀。
诗中“魂消一曲清歌却,似曾相识”的句子,既表现了女伶对音乐的沉醉,也隐含了对往事的追忆,引发读者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感叹。整首诗在描绘女伶的外貌与内心感受的同时,也揭示了她们在华丽背后所承受的孤独与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莺舌新调,鸦鬟犹亸:描写女伶的歌声如莺鸟般动听,发型如黑鸦般俏丽。
- 湘裙欲整还拖:湘裙虽欲整理,然而因懒散而显得拖沓。
- 懒散心情,朝来愁画双蛾:表现她的心情懒散,眉头因愁苦而如画般紧锁。
- 绣帘风约摇桦烛:绣帘轻摇,烛光微晃,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 对菱花倦眼生波:她疲倦的眼神像菱花般荡漾生波,暗含情感的波动。
- 尽娇憨,动人些子,元不争多:虽娇憨动人,她却不在乎争宠。
- 魂消一曲清歌却:一曲清歌令她心神俱醉。
- 似曾相识,争奈伊何影:恍若曾经相识,却难以捉摸那份影像。
- 好难描空劳石黛三螺:难以描绘那份情感的复杂,令人费神。
- 灯前小立,红妆换笑还嗔:灯前小立,妆容换笑中透着几分嗔怒。
- 唤弟称哥:呼唤弟弟称哥哥,展现亲密关系。
- 暗相怜,纤腰无力,又著蛮靴:两人暗中相怜,她的纤腰显得无力,竟穿上蛮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莺舌新调”将歌声比作莺啼,生动形象。
- 拟人:如“倦眼生波”赋予眼神以情感,增强情感表达。
- 对仗:如“绣帘风约摇桦烛”,结构对称,韵律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女伶的描绘,表现了她们在美丽外表下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中美好瞬间的追忆与珍惜,展现了生动的女性形象与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莺:象征美丽的声音与青春活力。
- 湘裙:象征女性的柔美与婉约。
- 红妆:象征妆扮与女性的魅力。
- 蛮靴:象征地域文化与女性的独特风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莺舌”指的是什么? A. 鸟的声音
B. 女伶的歌声
C. 画中的莺 -
“魂消一曲清歌却”中“魂消”是什么意思? A. 魂魄失散
B. 心神恍惚
C. 迷失方向 -
诗中“湘裙欲整还拖”表现了女伶怎样的心情? A. 精神饱满
B. 懒散无力
C. 兴奋激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选段:描绘了女性的细腻情感与生活。
- 《蝶恋花》(李清照):同样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内心情感。
诗词对比
- 《高阳台 观女伶》与《蝶恋花》对比:两者都描绘了女性的美丽与情感,但《高阳台》更侧重于对女性生活状态的描绘,而《蝶恋花》则更强调内心的情感波动。
通过这些对比与延伸,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文化背景与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