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虫声两岸不堪闻,把烛销愁且一尊。谁宿此船愁似我?船篷犹带烛烟痕。
白话文翻译:
两岸虫鸣声响,令人难以忍受,点燃烛光来消愁,且饮一杯。谁和我一样,愁苦地住在这船上?船篷上仍留有烛烟的痕迹。
注释:
- 虫声:指秋夜虫鸣,营造出孤寂的气氛。
- 不堪闻:无法忍受,形容虫声让人烦躁。
- 把烛销愁:点燃蜡烛来驱散忧愁。
- 一尊:这里指酒杯,古代常用“尊”来指代酒容器。
- 宿此船:在这条船上过夜。
- 愁似我:和我一样愁苦。
- 船篷:船的帆布,指船的遮挡部分。
- 烛烟痕:烛光燃烧后留下的烟熏痕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丁酉年十月,杨万里在官职之余,乘舟游览,遇到风浪困扰,夜宿于椆陂江,感受到孤独与忧愁,因而作此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而深情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舟中夜宿时的孤独感与愁苦情怀。首句“虫声两岸不堪闻”直接传达了环境的沉闷与不安,虫鸣声的侵扰使得作者的心情愈发沉重。接着,作者选择点燃蜡烛,象征着他试图驱散内心的愁苦,然而这种努力显得无奈。诗中反复提到的“愁”字,令读者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孤独与无助。最后一句“船篷犹带烛烟痕”不仅描绘出具体的场景,还暗示着作者心中忧愁的延续与无法摆脱的情感。整首诗在意象的安排上非常巧妙,虫声、蜡烛、船篷等元素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个孤独而又富有诗意的画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虫声两岸不堪闻”:描绘了环境的静谧与虫鸣的扰动,营造出一种烦躁的气氛。
- “把烛销愁且一尊”:表达了作者试图通过饮酒来驱散愁苦的心情。
- “谁宿此船愁似我?”:引出对他人情感的思考,感慨自己并非孤独一人。
- “船篷犹带烛烟痕”:通过细节描写,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愁苦的持续。
-
修辞手法:
- 拟人:虫声被赋予了令人烦恼的情感,增强了孤独的氛围。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工整,使得诗句更富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描绘了在夜晚舟中,诗人对孤独与愁苦的深切感受,反映了人孤独无助的心理,以及对生活的思索。
意象分析:
- 虫声:象征着孤独与烦恼。
- 蜡烛:代表着希望与驱散愁苦的努力。
- 船篷:暗示着流浪与漂泊,象征着生活的不安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虫声”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
“把烛销愁”中的“销”字意为: A. 消除 B. 燃烧 C. 制作
-
谁会和作者有相似的愁苦? A. 朋友 B. 陌生人 C. 船上的人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描绘隐逸生活中的愁苦。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夜晚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的《丁酉皿月十日之官毗陵》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夜晚的孤独与思念,但杨万里的愁苦更为细腻,李白则更具豪放之气。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析汇编》
- 《杨万里诗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