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苗员外山行》

时间: 2025-01-14 18:11:11

古人留路去,今日共君行。

若待青山尽,应逢白发生。

谁知到兰若,流落一书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苗员外山行
作者: 李端〔唐代〕

古人留路去,今日共君行。
若待青山尽,应逢白发生。
谁知到兰若,流落一书名。

白话文翻译:

古人留下的道路早已消逝,今天我和你一起行走在这山间。如果等到青山都消逝,我想应该会迎来白发苍苍的时日。谁能想到走到兰若的地方,却只留下一个书名而已。

注释:

  • 古人:指古代的人,诗中暗示的是那些曾经走过这条路的人。
  • 留路去:留下的道路已经消失,暗指时间的流逝。
  • :这里指朋友或同行者。
  • 青山:象征着青春和活力。
  • 白发生:象征着衰老和人生的无常。
  • 兰若:指兰若寺,象征着幽静的环境。
  • 流落:漂泊、无处归依的状态。
  • 书名:可能指的是留存的文化或记忆。

典故解析:

“白发生”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衰老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兰若(兰若寺)在古代文学中常作为隐士或追求清静生活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超脱的精神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风景以及人生哲理为主,风格清新,常常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与友人一同游山时,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在唐代,文人雅士常常结伴游山玩水,借此抒发情感,诗中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与苗员外山行》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在与友人共游的过程中,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开篇以“古人留路去”引入,表现出对历史的追溯与对当下的珍惜。接着“若待青山尽,应逢白发生”,通过青山与白发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诗的最后一句“谁知到兰若,流落一书名”,则让人产生对文化遗产和个人记忆的思考,仿佛在问:在这纷繁的尘世中,我们最终能留下什么?整首诗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既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生命的反思,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古人已经离去,留下的只是历史的痕迹,强调了时间的无情。
    • 第二联通过青山与白发的对比,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以及人生的变化,暗示着生命的无常。
    • 第三联则引出对兰若的思考,留下的是文化的象征,书名则可能代表着某种理想与追求。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青山”和“白发”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意的深度。
    • 象征:青山、白发、兰若等意象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哲理。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深刻的联系。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着青春、活力和美好时光。
  • 白发生:象征衰老、时间的无情。
  • 兰若:象征宁静、隐居,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书名:象征文化的传承和个人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山”象征什么? A. 年轻与活力
    B. 衰老与遗忘
    C. 文化与历史

  2. “白发生”在诗中代表什么? A. 生命的希望
    B. 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C. 友谊的长久

  3. 兰若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繁华与喧嚣
    B. 平静与隐逸
    C. 战争与纷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斗星》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比较《与苗员外山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现了与自然的关系,但李端更强调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