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居》

时间: 2025-01-19 13:47:45

既与世不合,当令人事疎。

引泉鱼走石,扫径叶平蔬。

谁念交情浅,难如识面初。

荣途多宠辱,未敢怨贫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贫居
作者: 徐照 〔宋代〕

既与世不合,当令人事疎。
引泉鱼走石,扫径叶平蔬。
谁念交情浅,难如识面初。
荣途多宠辱,未敢怨贫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既然与世俗的生活格格不入,自然就会让人事显得疏远。我在山泉边引水,鱼儿在石头间游动,清扫小径上的落叶,平整着蔬菜的田地。谁会想到交情是如此肤浅,难以像初次相识时那样亲近。荣华富贵的道路上充满了宠辱,我也不敢去怨恨自己居住的贫困。


注释:

字词注释:

  • :既然。
  • 世不合:与世俗不相合。
  • 令人事疎:让人与世事疏远。
  • 引泉:引水。
  • 走石:鱼儿在石头间游动。
  • 扫径:扫小路。
  • 叶平蔬:平整蔬菜的田地。
  • 交情浅:交情很浅。
  • 难如识面初:难以像初次相识那样亲近。
  • 荣途:荣华富贵的道路。
  • 宠辱:受到的宠爱和侮辱。
  • 怨贫居:怨恨贫困的居住环境。

典故解析:

这首诗虽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其中“荣途多宠辱”可以引申为古代文人对于名利的看法,类似于《红楼梦》中对荣华富贵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字子望,号继之,宋代人,生平不详,但以诗名世。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情世故的独特见解,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士人对生活的追求多元化,徐照或许在贫困中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出对荣华富贵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贫居》一诗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际关系与个人境遇的反思。诗中开篇即提出“既与世不合”,突显了诗人与世俗生活的距离,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无奈与疏离。接着,诗人以“引泉鱼走石,扫径叶平蔬”描绘了自己的隐居生活,虽然贫困,但却能在自然中找到宁静,体现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在中间部分,诗人感叹“谁念交情浅,难如识面初”,这句蕴含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人际交往的深度常常因生活环境而变化,初次相识时的亲近感难以持续,反映了人情的冷暖与世态的炎凉。最后一句“荣途多宠辱,未敢怨贫居”则是诗人对个人境遇的淡然接受,尽管世俗的荣华富贵充满了变数与波折,诗人却不愿怨恨自己的贫困,显示了他的一种超然态度。

整体而言,徐照的《贫居》不仅表达了对物质贫乏的无怨无悔,也呈现出一种生活智慧,那就是在纷繁复杂的世俗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认知,值得后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既与世不合,当令人事疎:开篇直指与世俗生活的格格不入,暗示生活的困惑与孤独。
  2. 引泉鱼走石,扫径叶平蔬:描绘诗人隐居的生活,表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3. 谁念交情浅,难如识面初:反映人际关系的变化,初识时的亲近感逐渐消散。
  4. 荣途多宠辱,未敢怨贫居:最终表达对贫困的接受与对荣华的无畏,展示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与世俗的隔绝,体现出对世态的反思。
  • 对仗:如“荣途多宠辱,未敢怨贫居”,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贫居生活的反思与接受,表达了在物质匮乏中,诗人对内心宁静与人际关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水:象征自然与纯粹,代表诗人的内心追求。
  • :代表自由与灵动,表明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 叶平蔬:象征生活的简单与朴实,表达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认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引泉”指的是什么? A. 抽水
    B. 引水
    C. 引导

  2. “荣途多宠辱”表达了诗人对哪种生活的看法? A. 荣华富贵
    B. 贫困生活
    C. 隐居生活

  3. 诗人在与世俗的关系中感到: A. 高兴
    B. 疏远
    C. 忧伤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清平乐·村居》 —— 陆游
  • 《山中问答》 —— 朱熹

诗词对比:

可以与苏轼的《题西林壁》进行对比,苏轼通过山水反映内心的辽阔,二者都体现了对简单生活的追求,但徐照则更关注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名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