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荻箔争收茧,瓢轮斗卷丝。
未充身上着,先卖给朝饥。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在收集茧和卷丝的过程中,荻箔(用来收茧的器具)和瓢轮(卷丝的工具)都在争着工作。虽然我还没有把丝衣穿在身上,但已经先把它们卖给了早晨饥饿的人们。
注释
- 荻箔:用荻草制作的收茧器具,古代用于捞取蚕茧。
- 瓢轮:一种古代卷丝的工具,这里比喻制作丝绸的过程。
- 未充身上着:尚未穿上身上的意思,表示还没有享用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
- 朝饥:早晨感到饥饿,这里指需要食物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字子云,号少山,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以诗词和散文见长,作品常常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民生疾苦。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关心民生,反映了对社会底层的关注。
创作背景
《缲丝曲》写于宋代,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变化,丝绸产业逐渐繁荣,许多劳动者辛勤工作,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诗中展现了劳动者的辛苦和无奈,反映了社会对他们的漠视。
诗歌鉴赏
《缲丝曲》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劳动者在艰苦环境中的努力与无奈。诗的开头通过“荻箔争收茧,瓢轮斗卷丝”描绘了一个忙碌的场景,体现了劳动者的辛勤和对生活的追求。接下来的“未充身上着,先卖给朝饥”则揭示了劳动成果未能及时用于自己生活的悲哀,反映了社会对劳动者的忽视和剥削。
整首诗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表达了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控诉。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包含了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和对现实的无奈,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荻箔争收茧:描写劳动者在忙碌地收集蚕茧,表现出劳动的艰辛。
- 瓢轮斗卷丝:继续描绘制作丝绸的过程,强调劳动的繁琐和辛苦。
- 未充身上着:表达出辛苦劳作后的收获尚未能享用,凸显劳动者的无奈。
- 先卖给朝饥:暗示劳动者为了生计,将劳动成果优先出售,反映出对生存的迫切需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荻箔争收茧,瓢轮斗卷丝”形成对偶,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比喻:用具体的劳动场景比喻劳动者的辛苦,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 隐喻:通过“未充身上着”隐喻社会对劳动者的忽视。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是反映底层劳动者的艰辛与困境,揭示了社会对他们的忽视和剥削,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荻箔:象征着劳动与辛苦。
- 瓢轮:代表着创造与希望。
- 朝饥:暗示着社会的需求与对劳动者的压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荻箔”是什么?
A. 一种工具
B. 一种植物
C. 一种动物 -
“未充身上着”表达了什么含义?
A. 劳动者得到了回报
B. 劳动者的辛苦未能转化为个人利益
C. 劳动者很富有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风光
B. 社会不公与劳动者的困境
C. 爱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静夜思》 - 李白
- 《黄鹤楼》 - 崔颢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比,徐照的《缲丝曲》同样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但前者更加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而后者则侧重于劳动者的辛勤与无奈,二者都体现了对社会底层的深切同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文阅读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