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入湘二首》
作者: 徐照
入湘无浊水,天亦悯忠臣。
阴结鱼龙气,香闻兰杜春。
高吟方有思,静望忽伤神。
舟上多渔父,应无似昔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进入湘江时的感受。他看到这里的水清澈,没有污浊之气,仿佛连上天也对忠臣抱有怜悯之情。水中仿佛蕴藏着鱼龙的气息,春天的香气飘散着兰花和杜若的芬芳。他在高声吟唱时,心中才有了思绪,而静静地望着远方,忽然感到一阵伤感。船上的渔夫多如昔日,但他们的生活似乎与过去有所不同。
注释:
字词注释:
- 湘:湘江,湖南省的主要河流。
- 无浊水:指水清澈无污染。
- 悯:怜悯、同情。
- 阴结:指气候阴沉,气息聚集。
- 鱼龙气:水中生物的气息,象征生机。
- 香闻:香气扑鼻。
- 高吟:高声吟唱。
- 伤神:心中感到忧伤。
- 舟上多渔父:舟上有很多捕鱼的人。
- 昔人:指过去的人,暗指老一辈的渔夫。
典故解析:
- 忠臣:古代对忠心耿耿的臣子的称呼,常用来表现忠义之情。
- 兰杜春:兰花和杜若在古代文学中常象征清新与高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宋代诗人,出身于士族,文学修养深厚。其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人生感悟为题材,风格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入湘二首》是徐照在游历湘江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忠臣理想的追求。此时正值社会变迁,诗人通过自然描写抒发了对昔日渔夫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徐照的《入湘二首》通过清澈的湘江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首句“入湘无浊水”不仅描绘了湘江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清澈与纯净,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接下来的“天亦悯忠臣”,则引入了历史的沉重感,诗人将自然景观与忠臣的情感结合,表现了他对忠臣遭受误解而受到的同情。
“阴结鱼龙气,香闻兰杜春”,这两句通过描绘气息和香气,勾勒出湘江春日的生机与繁荣,突显了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然而,随着高吟而来的思绪和静望的伤感,诗人似乎在感叹时光流逝,昔日的渔夫和他们的生活已不可复得。最后一句“舟上多渔父,应无似昔人”更是点明了诗中的怀旧情怀,表明虽然渔夫依然存在,但他们的生活状态却已不同于往昔。
全诗在清新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思考之间游走,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反思,具有深远的意境和浓厚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入湘无浊水:进入湘江,河水清澈。
- 天亦悯忠臣:上天也对忠臣感到怜悯,暗指历史上忠臣遭遇的不公。
- 阴结鱼龙气:天气阴沉,水中似乎聚集着生物的气息。
- 香闻兰杜春:春天的香气弥漫,兰花和杜若的芬芳扑鼻而来。
- 高吟方有思:高声吟唱时,心中才有了思绪。
- 静望忽伤神:静静地望着远方,忽然感到忧伤。
- 舟上多渔父:船上有很多渔夫。
- 应无似昔人:他们的生活与过去的人相比,似乎有很大不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与忠臣的情感相联系,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融合。
- 拟人:将天与忠臣的感情拟人化,表现了历史的深度。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如“高吟方有思,静望忽伤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湘江的自然之美和渔父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忠臣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变迁的感慨,体现了对历史的思索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江:象征自然的清新与生命的活力。
- 忠臣:象征忠诚与理想,反映历史的沉重。
- 鱼龙气:象征生机与繁荣,体现自然的气息。
- 兰杜:象征高雅与春天的生机,具有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无浊水”指的是什么?
- A. 清澈的水
- B. 污浊的水
- C. 河边的泥土
- D. 沼泽地
-
“高吟方有思”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 A. 只有高声吟唱才能产生思绪
- B. 只有静静的思考才能有高声吟唱
- C. 思绪和吟唱没有关系
- D. 高声吟唱会让人失去思绪
-
诗中提到的“渔父”指的是什么?
- A. 渔民
- B. 渔船
- C. 鱼
- D. 水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江雪》 - 柳宗元
诗词对比:
《入湘二首》与柳宗元的《江雪》均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徐照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历史的思考与人文情感,而柳宗元的《江雪》则更侧重于孤寂与清冷的意境,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