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行第六体 蜀国怀古》
时间: 2025-01-04 09:25: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繁华锦绣,今何处玉垒珠江依旧。
浣花人去,折柳桥横,只剩断碑残甃。
怕听鹃声,啼破一场春梦,都付绿稀红瘦。
对西山凭吊春归时候。知否。
王孟故宫零落,便殿宇尽成溪阜。
拾翠锦江,踏青绮陌,谁贳卓文君酒。
还幸芙蓉屏障,海棠香国,留得斜阳亭堠。
但云低天暮,何堪回首。
白话文翻译
繁华绚烂的景象,如今在哪里呢?玉垒山和珠江依然存在。
浣花的人已离去,折柳的桥横在那里,只剩下断碑和残砖。
不敢再听那杜鹃的叫声,它打破了我的春梦,所有的美好都已消逝。
我在西山凭吊春天归去的时刻,你可知道?
王孟的故宫已然零落,殿宇如今成了溪沟和土丘。
在锦江拾翠,踏青在美丽的小路上,谁能为卓文君买酒呢?
幸好还有芙蓉的屏障,海棠的香气,留得斜阳映照的亭台。
但天色渐晚,回首往事,真是让人难以忍受。
注释
- 繁华锦绣:形容繁华美丽的景象。
- 玉垒珠江:指的是四川的自然景观,玉垒山与珠江。
- 浣花人:指浣花溪附近的人,可能指代诗人或歌者。
- 折柳桥:象征离别的柳树,古人常以柳作别。
- 鹃声:杜鹃鸟的叫声,古代诗中常用来表达离愁。
- 王孟:王孟是王维与孟浩然的合称,意指他们所作的诗歌与景致。
- 卓文君:指卓文君,古代著名的女诗人,象征才情与酒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左锡嘉,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常以山水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写作于对故国的怀念与游历之间,表现了诗人对美好过往的追思和对现实的惋惜。
诗歌鉴赏
《望远行第六体 蜀国怀古》是一首充满怀古之情的诗作,左锡嘉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渲染,展现了对昔日繁华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失落感。诗的开头以“繁华锦绣,今何处”引入,直接将读者置于一种对比的情境中,昔日的美好与今日的凋零形成鲜明的对立,展现出诗人深深的惆怅。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提到“浣花人去,折柳桥横”,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暗示了离别与失落。这里的“浣花人”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昔日繁华的象征,随着他们的离去,所有的生机与活力也随之消逝。诗中“怕听鹃声”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杜鹃的啼叫打破了春梦,令人倍感失落。
在对历史的凭吊中,诗人提到“王孟故宫零落”,这是对过往辉煌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对比、意象的转换,层层递进,情感愈加浓烈,最终在“何堪回首”的感叹中达到高潮,诗人对往事的追溯和对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繁华锦绣,今何处:对比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苍凉。
- 玉垒珠江依旧:尽管人事已非,自然景观仍在。
- 浣花人去,折柳桥横:人去楼空,景物依旧,令人感伤。
- 只剩断碑残甃:只留下残破的碑刻与砖石,暗示历史的遗忘。
- 怕听鹃声,啼破一场春梦:杜鹃的叫声让人想起美好的回忆,内心痛楚。
- 对西山凭吊春归时候:在西山感怀春天的离去,思绪万千。
- 王孟故宫零落:历史的辉煌已然消逝,令人感叹。
- 便殿宇尽成溪阜:曾经的殿宇如今化为溪流与土丘。
- 拾翠锦江,踏青绮陌:描绘游玩锦江的情景,渗透着对美好记忆的追寻。
- 谁贳卓文君酒:引入卓文君,表达对文化与友谊的渴求。
- 还幸芙蓉屏障,海棠香国:虽有美景,但依然感到孤寂。
- 留得斜阳亭堠:夕阳西下,留下的只有孤独的亭台。
- 但云低天暮,何堪回首:天色渐晚,回首往事让人心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昔日与今日的对比,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 意象:使用自然景物来象征人事的变迁。
- 拟人:通过“怕听鹃声”展示情感的深邃。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蜀国昔日繁华的追忆与现实的冷酷对比,体现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惋惜,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寻,也反映了人对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繁华锦绣:象征美好的过去。
- 玉垒珠江:代表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
- 浣花人:象征着昔日的繁荣与人情的温暖。
- 折柳桥:离别的象征,传达出离愁别绪。
- 鹃声:象征春天的消逝与情感的撕裂。
- 王孟故宫:象征历史的辉煌与遗落。
- 芙蓉屏障,海棠香国:象征美好的环境与孤独的内心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繁华锦绣”是用来描绘什么的?
- A. 现实的风景
- B. 过去的繁华
- C. 未来的希望
- D. 自然的景色
-
“怕听鹃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惆怅
- C. 愤怒
- D. 无所谓
-
诗中提到的“王孟故宫”指的是?
- A. 一个地方
- B. 两位诗人
- C. 一段历史
- D. 一种文化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左锡嘉的《蜀国怀古》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比,前者更注重自然与历史的结合,后者则着重于人际关系与情感的表达。两者都体现了对过往的深切怀念,但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