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日海云赏山茶》
时间: 2025-01-19 17:57: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门巷欢呼十里村,腊前风物已知春。
两年池上经行处,万里天边未去人。
客鬓花身俱岁晚,妆光酒色且时新。
海云桥下溪如镜,休把冠巾照路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欢乐的村庄,门前巷口欢声笑语,腊月前的景象已经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虽然我在池边漫步已经有两年,但远方的天边依然没有人到达。客人的鬓发、身姿已经显得苍老,但妆容和酒色却依然是新的。海云桥下的溪水如镜子般清澈,别再用帽子和围巾去照耀路上的尘埃。
注释:
- 腊前:指农历腊月之前的时节。
- 经行处:指经过或游览的地方。
- 万里天边:形容远方的天空,表示遥远的地方。
- 客鬓:指客人的头发,形容年纪渐长。
- 妆光酒色:指美好的妆容和饮酒时的欢愉。
- 海云桥:诗中的一个地点,或许是一个名胜之地。
- 照路尘:意为照耀路上的尘埃,暗示不必在意世俗的琐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季明,号石湖,江苏常州人,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生活琐事,展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十一月十日海云赏山茶》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对生活的追求。诗中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临近岁末时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村庄的欢乐和自然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头的“门巷欢呼十里村”以热烈的场景引出,描绘出村庄的生机与活力,生动地呈现了腊月的热闹。接下来的“腊前风物已知春”则用自然的变化暗示了新生与希望,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客鬓花身俱岁晚,妆光酒色且时新”一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视。诗人在岁末的聚会中,虽然感叹岁月的无情,却依然热爱当下的美好。
最后两句“海云桥下溪如镜,休把冠巾照路尘”则以清澈的溪水意象,表现出诗人对生活清净的追求,劝诫人们不要被世俗的瑣事所困扰,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净。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载体,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门巷欢呼十里村:村庄的气氛欢快,远近十里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 腊前风物已知春:在腊月前的景物中,春天的气息已隐约可知。
- 两年池上经行处:在池边游历、徘徊已经有两年之久。
- 万里天边未去人:尽管远方的天边似乎遥不可及,依然没有人去探索。
- 客鬓花身俱岁晚:身为客人的我,头发和身体都已显得老态。
- 妆光酒色且时新:但我仍然沉醉于妆容和酒色之中,感受着当下的美好。
- 海云桥下溪如镜:海云桥下的溪水清澈如镜,反射着周围的景物。
- 休把冠巾照路尘:不要用帽子和围巾照耀路上的尘埃,暗示不必在意世俗的琐事。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妆光酒色且时新”与“客鬓花身俱岁晚”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溪水比作镜子,形象地表现了水的清澈和宁静。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时光的感慨,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在欢快的氛围中,思考着生命的流逝,展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村庄:代表生活的温馨和人际的亲切。
- 春: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 池水: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海云桥: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空间。
- 尘埃:象征着世俗的烦恼与琐事。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腊前”指的是哪个节气? A. 春节
B. 冬至
C. 腊月
D. 秋分 -
“海云桥下溪如镜”中的“镜”主要用来比喻什么?
A. 清澈
B. 美丽
C. 宁静
D. 反射 -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现对世俗琐事的淡泊?
A. 村庄
B. 酒色
C. 清溪
D. 春天
答案:
- C. 腊月
- A. 清澈
- C. 清溪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 《江雪》:柳宗元的诗,描绘了寒冬中的孤独与宁静。
诗词对比:
- 范成大的《十一月十日海云赏山茶》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在主题上均表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但范成大的作品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李白则更多展现个人的孤独和豪情。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范成大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提供对古代诗词的深入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