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茅针香软渐包茸,
蓬甘酸半染红。
采采归来儿女笑,
杖头高挂小筠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场景。茅草的香软逐渐包裹着茸茸的草木,蓬草的甘酸味道已经染上了红色。孩子们采摘归来,欢声笑语不断,手杖上高高挂着小竹笼。
注释:
- 茅针:茅草的嫩枝,香软可食。
- 香软:形容茅针的香气和柔软。
- 渐包茸:逐渐包裹着柔软的草木,表现自然的生机。
- 蓬甘酸:蓬草的味道,既有甘甜又有酸味。
- 染红:指蓬草上色彩的变化,可能是花的颜色。
- 采采归来:形容孩子们采摘后返回的情景。
- 儿女笑:孩子们的欢笑声,表现出家庭的温馨。
- 杖头高挂:手杖的顶部挂着东西,表现出农家生活的简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纯,号云溪,浙江吴兴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田园生活和乡村风情,尤其擅长描绘四季变化和农事活动。
创作背景:
《四时田园杂兴》是一组描写农田四季景色的诗作,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深刻观察。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农耕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在诗中展现了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表达了对劳动和生活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和家庭场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恬静与快乐。诗的开头以“茅针香软渐包茸”引入,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的自然气息,给人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接着“蓬甘酸半染红”,不仅表现了自然的丰收,还隐含着生活的甘苦与变化,展现出人们在自然中生活的智慧和乐趣。
“采采归来儿女笑”描绘了孩子们愉快的采摘场景,象征着天真无邪和家庭的温馨。这一幕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家庭的和睦,反映了诗人对家庭幸福的向往。而“杖头高挂小筠笼”则通过细节描写,增添了诗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一种朴实的生活美。
整首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表达了对自然、劳动和家庭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展示了田园生活的和谐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茅针香软渐包茸:通过嗅觉和触觉描绘了茅草的香气和柔软,表现了春天的生机。
- 蓬甘酸半染红:通过味觉描写了蓬草的味道,暗示着丰收的季节。
- 采采归来儿女笑:描绘孩子们采摘后的快乐,体现了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 杖头高挂小筠笼:细节描写增加了生活气息,表现出农家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隐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拟人:孩子们的笑声如同自然的一部分,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场景,传达了对自然、劳动和家庭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田园风光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针:象征着自然的清新与生命力。
- 蓬甘酸:象征着生活的甘苦与丰富多彩。
- 儿女笑:象征着家庭的温馨与幸福。
- 小筠笼:象征着简单朴素的农家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茅针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劳动的成果
- B. 自然的气息
- C. 乡村的景色
-
“采采归来儿女笑”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孩子们的欢笑
- B. 农田的丰收
- C. 自然的变化
-
诗中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忧伤
- B. 快乐
- C. 绝望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田园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春望》与《四时田园杂兴》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战乱后的忧伤与思考,而范成大的诗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恬静与快乐。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但情感基调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