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用之察院赴潮州二首》

时间: 2025-01-14 22:26:57

昔在番禺鬻筴时,瞽言不敢计从违。

固知国有三空患,又欲民无再榷讥。

篛裹为生尤瘠薄,牙筹所积恐纖微。

公卿文学方矛盾,应待囊封决是非。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李用之察院赴潮州二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昔在番禺鬻筴时,瞽言不敢计从违。
固知国有三空患,又欲民无再榷讥。
篛裹为生尤瘠薄,牙筹所积恐纖微。
公卿文学方矛盾,应待囊封决是非。


白话文翻译:

在番禺卖竹筏的时候,我听见盲人说话,心里感到不敢反驳。
我知道国家有三种空虚的忧虑,却又希望百姓不再受到苛责。
竹筏包裹的生活实在是瘦弱贫薄,像牙签一样微薄的积蓄恐怕也难以为继。
公卿和文人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应该等到囊中之物决定是非。


注释:

  • 鬻筴:指贩卖竹筏。
  • 瞽言:盲人的话,常用来形容无知或不明事理之人的言语。
  • 国有三空患:指国家面临的三种空虚的忧虑,通常指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危机。
  • 榷讥:对百姓行为的苛责和讥讽。
  • 篛裹:竹筏所包裹的生活状态,形容贫困。
  • 公卿文学:指朝廷的官员与士大夫。
  • 囊封:口袋,象征财富与权力。

典故解析:

本诗提及的“三空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典故,而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国家政治、经济、民生等领域的忧虑。诗中所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官员矛盾的批评,显示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梦阮,号白云,宋代著名诗人,曾任职于官府,诗风雄浑,善于表达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刘克庄送别朋友李用之赴潮州之际,反映了他对国家时局和民众生活的忧虑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及百姓命运的关怀。开头提到的“盲人言”象征着社会中那些未能看清现实的人,暗示了政治的黑暗与民生的困苦。诗中“国有三空患”一语,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多重危机,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无奈。

“篛裹为生尤瘠薄”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贫弱的生活状态,令人心生怜悯。接着,诗人又引入“公卿文学方矛盾”,表达了对当权者之间矛盾的观察与思考,似乎在呼吁这些人应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避免内耗与争斗。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铿锵,既有对朋友的送别之情,也有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间苦难的敏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昔在番禺鬻筴时:回忆过去在番禺贩卖竹筏的时光,暗示当时的经济环境。
    • 瞽言不敢计从违:表达对无知言论的无奈与不敢反驳的情感。
    • 固知国有三空患:直言国家存在的三种主要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忧虑。
    • 又欲民无再榷讥:希望民众不再受到苛责,展现对民生的关心。
    • 篛裹为生尤瘠薄:用竹筏比喻贫困的生活状况,形象生动。
    • 牙筹所积恐纖微:形容积蓄微薄,生活拮据。
    • 公卿文学方矛盾:指出官员与文人之间的矛盾,反映社会问题。
    • 应待囊封决是非:暗示应通过财富与权力解决问题,带有讽刺意味。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篛裹”比喻生活的贫困。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力度。
  • 主题思想: 诗歌强调了国家的危机和民众的困境,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与批判,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 番禺:地名,代表一种生活状态。
  • 鬻筴:贩卖竹筏,象征生计的艰难。
  • 瞽言:象征无知与无奈。
  • 篛裹:贫困的生活象征,突显社会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国有三空患”是什么意思?
    A. 经济危机
    B. 政治腐败
    C. 民生困苦
    D. 以上皆是

  2. “篛裹为生尤瘠薄”中的“篛”指的是什么?
    A. 竹筏
    B. 书本
    C. 田地
    D. 衣物

答案

  1. D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刘克庄与杜甫的诗歌都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刘克庄更多地关注于国家与民生的关系,而杜甫则通过个人的悲苦经历展现社会的变迁。两者的作品都充满了对时代的思考与对百姓的关怀。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