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寐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万户千门尽拥衾,
据梧展转看横参。
不知身已成衰证,
枉被人疑是苦吟。
周汉前书盲记忆,
乾坤外事彊思寻。
华山老子差堪语,
安得呼来论此心。
白话文翻译:
整座城市的万家灯火,人人都在温暖的被窝里安睡。
我却在梧桐树下辗转反侧,眼望那横斜的星辰。
不知不觉中,我的身体已经衰老,
白白地被人怀疑我在苦苦吟唱。
对于周汉的古书,我虽盲目记忆,
但对于世事却强烈地渴望追寻。
华山上的老子所说的话,虽说不堪入耳,
我如何能呼唤他来与我谈论这颗心呢?
注释:
- 万户千门: 形容家家户户、千家万户。
- 拥衾: 拥抱被子,形容入睡的状态。
- 据梧: 在梧桐树下。
- 横参: 形容星星的排列。
- 衰证: 衰老的证据。
- 苦吟: 苦苦地吟唱,表达内心的痛苦。
- 周汉: 指周朝和汉朝的古籍。
- 盲记忆: 盲目地记住。
- 乾坤: 指天地、宇宙。
- 彊思: 强烈的思考和追寻。
- 华山老子: 指道家创始人老子,居住在华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景阳,号谦斋,南宋诗人,擅长诗文,尤其以词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对时局的关心与个人情感的抒发,风格清新而又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刘克庄晚年,反映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诗中融合了个人的情感与对历史的追忆,展现了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
《不寐》是一首表现个体孤独感与对生命深刻思考的诗作。诗的开篇以“万户千门尽拥衾”描绘出一个安静且温馨的夜晚,万家灯火,众人安睡,而诗人却在此时辗转反侧,内心的挣扎显得格外突出。这里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孤独的状态,也暗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切思索。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自知年华已逝,感慨“身已成衰证”,这不仅是对个人衰老的承认,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反思。诗人感到无奈,甚至被误解为“苦吟”,在他人眼中似乎只是一种消极的表现,而实则是他对生活的深度思考和对历史的追忆。同时,通过“周汉前书盲记忆”,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渴望与敬仰,他希望在浩瀚的历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理解生命的意义。
最后,诗人提到“华山老子差堪语”,表明他对道家思想的向往,希望能有机会与老子对话,探讨内心的困惑与不安。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寻,展现出一种哲学的深度与人文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描绘“万户千门”的宁静,衬托出诗人的孤独与不安。
- 第二联“据梧展转看横参”,意象生动,表达了诗人夜晚的辗转反侧。
- 第三联承接前文,感叹时光流逝,表达了对衰老的无奈。
- 第四联则揭示了外界对诗人内心的误解。
- 第五联“周汉前书盲记忆”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追寻与渴望。
- 第六联“乾坤外事彊思寻”展现了诗人对世事的强烈关注。
- 第七联提到老子,表明诗人对哲理的探寻。
- 第八联则表达了希望对话的愿望,体现出内心的孤独与期盼。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对安宁夜晚的描绘与内心孤独的对比,强调了诗人的情感状态。
- “华山老子”作为典故,也增强了诗的深度与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孤独感与对生命的思考,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个人内心的挣扎与对哲理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户千门: 代表普遍的人生状态,家居的安全感。
- 衰证: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华山老子: 代表道家思想,象征智慧与哲理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刘克庄生活在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华山老子”是什么象征?
A. 财富
B. 智慧与哲理
C. 武力 -
诗中“万户千门尽拥衾”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安宁
B. 孤独
C. 兴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现孤独与对人生的思考。
- 杜甫的《秋兴八首》:反映对时代的思索与个人的感受。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不寐》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但前者更偏向于对历史与文化的渴望,而后者则强调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与宋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