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顾子敦》

时间: 2025-01-08 02:28:25

清旷亭边雁欲回,南湖分浪入城来。

空山过腊犹藏雪,野岸先春已放梅。

三径未归聊自适,一尊寻胜每同开。

如今试想长松下,玉麈高谈岂易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顾子敦 曾巩 〔宋代〕

清旷亭边雁欲回,南湖分浪入城来。 空山过腊犹藏雪,野岸先春已放梅。 三径未归聊自适,一尊寻胜每同开。 如今试想长松下,玉麈高谈岂易陪。

白话文翻译:

在清旷亭边,大雁即将南归,南湖的波浪分流入城。 空旷的山中,过了腊月仍有积雪隐藏,野外的岸边,春天未到梅花已先开放。 我尚未归家,暂且自得其乐,一杯酒寻访美景,常常与友人共享。 如今想象在长松之下,手持玉麈高谈阔论,岂是容易陪伴的。

注释:

  • 清旷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常去的地方。
  • 雁欲回:指大雁南飞,暗示时节为秋季。
  • 南湖分浪:指南湖的水波分流。
  • 过腊:指过了腊月,即农历十二月。
  • 先春:指春天来临之前。
  • 三径:指家园,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
  • 一尊:一杯酒。
  • 玉麈:古代用玉制成的拂尘,这里指高雅的谈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欧阳修、王安石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是寄给友人顾子敦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曾巩游历或任职期间,思念远方友人顾子敦时所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旷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大雁南飞、湖水入城、山中积雪、岸边梅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感和欣赏。诗中“三径未归聊自适”一句,表达了诗人虽未归家,但能自得其乐的心境。最后两句“如今试想长松下,玉麈高谈岂易陪”,则抒发了诗人对与友人共赏美景、高谈阔论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旷亭边雁欲回”:清旷亭是一个宁静的地方,大雁即将南归,暗示时节为秋季,也可能是诗人思念友人的象征。
  2. “南湖分浪入城来”:南湖的水波分流进入城中,描绘了一幅动态的自然画面。
  3. “空山过腊犹藏雪”:空旷的山中,过了腊月仍有积雪,表现了山中的寒冷和静谧。
  4. “野岸先春已放梅”:野外的岸边,春天未到梅花已先开放,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5. “三径未归聊自适”:诗人尚未归家,但能自得其乐,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
  6. “一尊寻胜每同开”:一杯酒寻访美景,常常与友人共享,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7. “如今试想长松下,玉麈高谈岂易陪”:想象在长松之下,手持玉麈高谈阔论,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共度时光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这种时光的难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雁欲回”比喻时节的变化,“南湖分浪”比喻水流的动态。
  • 拟人:如“空山过腊犹藏雪”中的“藏”字,赋予雪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三径未归聊自适,一尊寻胜每同开”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友人的深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雁欲回:象征时节的变化和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 南湖分浪:象征水流的动态和自然的美丽。
  • 空山藏雪:象征山中的寒冷和静谧。
  • 野岸放梅: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清旷亭”是指什么? A. 一个地名 B. 一个亭子 C. 一个景点 D. 一个建筑 答案:A

  2. “三径未归聊自适”中的“三径”指的是什么? A. 三条小路 B. 家园 C. 田间小路 D. 山间小径 答案:B

  3. 诗中的“玉麈高谈”指的是什么? A. 高雅的谈吐 B. 手持玉麈 C. 高谈阔论 D. 玉制的拂尘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欧阳修的《秋声赋》: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王安石的《梅花》: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杜甫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人的详细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