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不注山》
时间: 2025-01-17 09:51: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不注山 曾巩 〔宋代〕
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遥临济水南。 翠岭嫩岚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 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 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
白话文翻译:
像虎牙般陡峭的山峰高耸入云,巍峨地矗立在济水之南。 翠绿的山岭在晴朗的日子里,轻柔的雾气仿佛可以伸手摘取,而古代帝王的遗迹却久久无人探寻。 高耸的山峰直插云霄,壮士们围绕山峰三周,战斗的气势正酣。 丑父的忠诚无处可寻,只留下一捧甘甜的野泉。
注释:
- 虎牙:形容山峰陡峭如虎牙。
- 千仞:形容山峰极高。
- 巉巉:形容山势险峻。
- 峻拔:形容山峰高耸挺拔。
- 翠岭:指青翠的山岭。
- 嫩岚:轻柔的雾气。
- 金舆:古代帝王的车辆,这里指帝王的遗迹。
- 高标:高耸的标志,指山峰。
- 特起:特别高耸。
- 青云:比喻高远。
- 壮士三周:比喻壮士围绕山峰三周,战斗的气势。
- 丑父遗忠:指丑父的忠诚,丑父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因忠诚而闻名。
- 野泉:野外的泉水。
典故解析:
- 丑父遗忠:丑父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因在齐晋之战中保护齐景公而牺牲,被后人传颂其忠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华不注山的壮丽景色,同时融入了对历史遗迹和忠诚精神的思考。曾巩通过对山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华不注山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山的壮丽和历史的沧桑。首联以“虎牙千仞”形容山峰的陡峭,以“峻拔遥临”描绘山的巍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颔联通过“翠岭嫩岚”和“金舆陈迹”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的美景,又暗示了历史的变迁。颈联以“高标特起”和“壮士三周”进一步强化了山的雄伟和人的英勇。尾联则通过“丑父遗忠”和“野泉甘”的对比,表达了对忠诚精神的追思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曾巩的诗歌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遥临济水南。
- “虎牙千仞”形容山峰陡峭如虎牙,极高。
- “立巉巉”进一步强调山的险峻。
- “峻拔遥临”描绘山的巍峨,远远地矗立在济水之南。
-
翠岭嫩岚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
- “翠岭嫩岚”指青翠的山岭和轻柔的雾气,在晴朗的日子里仿佛可以伸手摘取。
- “金舆陈迹”指古代帝王的遗迹,久久无人探寻。
-
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
- “高标特起”形容山峰特别高耸,直插云霄。
- “壮士三周”比喻壮士围绕山峰三周,战斗的气势正酣。
-
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
- “丑父遗忠”指丑父的忠诚,无处可寻。
- “空余一掬野泉甘”表达了对忠诚精神的追思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虎牙千仞”比喻山峰陡峭如虎牙。
- 拟人:如“峻拔遥临”赋予山峰以人的姿态。
- 对仗:如“翠岭嫩岚”与“金舆陈迹”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华不注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同时,通过对丑父遗忠的追思,体现了对忠诚精神的崇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虎牙:形容山峰陡峭。
- 千仞:形容山峰极高。
- 翠岭:指青翠的山岭。
- 嫩岚:轻柔的雾气。
- 金舆:古代帝王的车辆,这里指帝王的遗迹。
- 高标:高耸的标志,指山峰。
- 青云:比喻高远。
- 野泉:野外的泉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虎牙千仞立巉巉”形容的是什么? A. 山峰陡峭 B. 河流湍急 C. 树木茂密 D. 云雾缭绕
-
“丑父遗忠无处问”中的“丑父”指的是谁? A.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 B. 古代帝王的侍从 C. 诗人的朋友 D. 山中的隐士
-
诗中“金舆陈迹久谁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B. 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C. 对忠诚精神的崇敬 D. 对战斗气势的赞美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历史的沧桑。
- 杜甫《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曾巩《华不注山》:两首诗都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但王之涣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而曾巩的诗则融入了对历史遗迹和忠诚精神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对宋诗的发展和特点有详细的介绍。
- 《唐宋诗鉴赏辞典》:对唐宋时期的诗作进行了详细的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曾巩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