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紞鼓留公岂是催,湖山得意且徘徊。更应准拟须乘兴,范蠡扁舟去却来。
白话文翻译: 鼓声留住您,难道是在催促吗?在得意的湖山之间,您不妨徘徊流连。更应该准备趁着兴致,像范蠡那样乘着小舟,去而又来。
注释:
- 紞鼓:古代的一种鼓,这里指鼓声。
- 留公:留住您,指诗人自己。
- 湖山得意:指在美丽的湖山之间感到愉悦。
- 徘徊:流连,逗留。
- 准拟:准备,打算。
- 乘兴:趁着兴致。
-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大夫,后隐居江湖,以经商闻名。
- 扁舟:小船。
典故解析:
- 范蠡扁舟: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选择隐退,乘小舟泛游五湖,成为隐逸的象征。这里用范蠡的典故,表达诗人希望像范蠡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欧阳修、王安石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这首诗是曾巩在杭州与友人赵宫保分别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曾巩在杭州与友人赵宫保分别时所作。诗中,曾巩以湖山美景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湖山美景和范蠡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紞鼓留公岂是催”一句,以鼓声留住自己为喻,暗示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美景的留恋。“湖山得意且徘徊”则进一步以湖山美景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流连之情。最后两句“更应准拟须乘兴,范蠡扁舟去却来”,通过范蠡的典故,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希望像范蠡一样,乘着小舟,去而又来,自由自在地生活。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紞鼓留公岂是催:鼓声留住您,难道是在催促吗?这里以鼓声为喻,暗示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美景的留恋。
- 湖山得意且徘徊:在得意的湖山之间,您不妨徘徊流连。这里以湖山美景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流连之情。
- 更应准拟须乘兴:更应该准备趁着兴致。这里表达了诗人希望趁着兴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范蠡扁舟去却来:像范蠡那样乘着小舟,去而又来。这里通过范蠡的典故,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以鼓声留住自己为喻,暗示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美景的留恋。
- 拟人:将湖山美景拟人化,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流连之情。
- 典故:通过范蠡的典故,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湖山美景和范蠡的典故,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希望像范蠡一样,乘着小舟,去而又来,自由自在地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紞鼓:鼓声,象征着留住和不舍。
- 湖山:美丽的自然景观,象征着愉悦和流连。
- 范蠡扁舟:范蠡的小船,象征着自由和隐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紞鼓留公岂是催”一句中的“紞鼓”指的是什么? A. 鼓声 B. 鼓的形状 C. 鼓的颜色
- 诗中“湖山得意且徘徊”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友人的不舍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自由的向往
- 诗中“范蠡扁舟去却来”一句中的“范蠡”是谁? A. 春秋时期越国大夫 B. 唐代诗人 C. 宋代画家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也描绘了湖山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曾巩《和赵宫保别杭州》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都描绘了湖山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曾巩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曾巩的诗歌风格。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时期诗作的详细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曾巩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