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吴蕊仙》

时间: 2025-01-01 15:01:45

癖耽翰墨费吟哦,欲寄愁心到薜萝。

江外故人青眼在,山中女伴素书多。

天涯镫火谁同调,岁暮冰霜独抱疴。

弹指流光容易掷,家园归梦近如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吴蕊仙
作者: 夏沚 〔清代〕

癖耽翰墨费吟哦,
欲寄愁心到薜萝。
江外故人青眼在,
山中女伴素书多。
天涯镫火谁同调,
岁暮冰霜独抱疴。
弹指流光容易掷,
家园归梦近如何。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沉迷于书法和诗歌,耗费心思吟咏不已,
想要把满心的愁苦寄托给那薜萝。
江边的故人对我依然青睐有加,
而山中的女伴却多半写信给我。
天涯海角的灯火,有谁能与我共鸣?
年末的冰霜,我独自忍受着病痛。
光阴如指间沙子般容易流逝,
而回家的梦想又近在咫尺,究竟如何?


注释

字词注释:

  • 癖耽: 沉迷于,热衷于。
  • 翰墨: 指书法和诗歌。
  • 薜萝: 一种植物,常用作寄情之物,象征愁苦。
  • 青眼: 对人持有好感、欣赏。
  • 素书: 简洁的书信。
  • 镫火: 指灯火,象征人生的明亮与温暖。
  • 岁暮: 年末,象征时间的流逝。
  • 抱疴: 忍受病痛。
  • 弹指流光: 比喻时间的快速流逝。
  • 家园归梦: 对家的思念与归属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薜萝”,在古代文学中常常用来寄托情感,表达思念之情。诗人用“薜萝”象征自己的愁苦,表现出对故人和女伴的深切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沚,清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爱好诗词,擅长书法,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其诗风典雅,常以情感细腻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对往昔友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际,反映了他在生活中遭遇的孤独与病痛,以及对友情和归属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开篇便以“癖耽翰墨”引出自己对诗歌的热爱,同时也交代了他在创作中所感受到的情感负担。诗中的“薜萝”意象不仅仅是植物的象征,更是诗人愁苦心情的寄托。

诗的中间部分提到“江外故人青眼在,山中女伴素书多”,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和对女性友人的温情关怀,这种情感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在时代的背景下,诗人感受到的孤独与病痛使得他难以与任何人共鸣,形成了“天涯镫火谁同调”的悲凉氛围。

最后两句“弹指流光容易掷,家园归梦近如何”,是全诗情感的升华,诗人对流逝时间的无奈感叹,以及对归家梦的渴望,深切而动人,令人唏嘘不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癖耽翰墨费吟哦: 表达了诗人沉迷于诗文创作,耗费心血。
  2. 欲寄愁心到薜萝: 说明诗人想通过薜萝来寄托自己的愁苦。
  3. 江外故人青眼在: 表达他对故人的怀念与感激。
  4. 山中女伴素书多: 提到与女伴的信件往来,象征情感的细腻。
  5. 天涯镫火谁同调: 反映了诗人在孤独中寻求共鸣的渴望。
  6. 岁暮冰霜独抱疴: 描述了年末的寒冷与自己身体的虚弱。
  7. 弹指流光容易掷: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叹。
  8. 家园归梦近如何: 最后表达对归家的渴望,感情深沉。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薜萝比喻愁苦。
  • 对仗: “江外故人青眼在,山中女伴素书多”。
  • 排比: 描述孤独心情的累积效果。

主题思想:
全诗以个人情感为主线,表现了对故人的思念、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流露出一种无奈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翰墨: 代表着文化和艺术的追求。
  • 薜萝: 寄托愁苦和思念的象征。
  • 青眼: 表示欣赏和情感的关系。
  • 镫火: 象征温暖和陪伴。
  • 冰霜: 代表着孤独和冷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薜萝”象征什么? A. 友谊
    B. 愁苦
    C. 快乐
    D. 希望

  2. 诗人对故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A. 忘却
    B. 怀念
    C. 疏远
    D. 反感

  3. 诗的最后一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无奈
    B. 兴奋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春望》 (杜甫): 反映对国家和故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夏沚的《怀吴蕊仙》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但前者更显孤独与愁苦,后者则更为温暖与柔情。
  • 杜甫的《春望》则在历史背景下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与夏沚的个人情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选读》

这些书籍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