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主簿母挽词》

时间: 2025-01-14 15:13:18

闺庭兰玉照乡闾,自昔虽贫乐有余。

岂独家人在中馈,却因麟趾识关睢。

云軿忽已归仙府,乔木依然拥旧庐。

忍把还乡千斛泪,一时洒向老莱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余主簿母挽词
——苏轼

闺庭兰玉照乡闾,自昔虽贫乐有余。
岂独家人在中馈,却因麟趾识关睢。
云軿忽已归仙府,乔木依然拥旧庐。
忍把还乡千斛泪,一时洒向老莱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母亲的追思与哀痛。诗中写到,母亲曾在家中以兰玉照亮整个庭院,虽然生活贫穷,但却乐在其中。她不仅在家庭中辛勤劳作,还因其高贵的品德而受到尊重。如今她已归天,留下的只有高大的树木依然守护着旧居。忍不住的泪水如千斛般涌出,瞬间洒落在老莱的衣襟上,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不舍。

注释:

  • 闺庭:指居家庭院。
  • 兰玉:比喻母亲的高洁与美丽,兰花和玉石都是高雅之物。
  • 中馈:指家庭的内务与饮食。
  • 麟趾:指高贵之人,麟趾是传说中麒麟的足迹,象征美德。
  • 云軿:指云彩般的车子,常用来形容神仙的车。
  • 老莱:指老莱子,古代著名的孝子,寓意对父母的孝敬。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诗词以豪放、旷达著称,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关心。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母亲去世之际,表达了他深切的哀悼与思念之情。苏轼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风波,其母亲是他情感世界中重要的支柱。

诗歌鉴赏:

《余主簿母挽词》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悼母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第一句“闺庭兰玉照乡闾”,描绘了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她就如同庭院中的兰花,虽不华丽却散发着淡淡的芬芳,照亮了整个家。接下来的“自昔虽贫乐有余”则体现了母亲的乐观与坚韧,尽管生活贫穷,但她依然能够从中找到快乐,似乎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声的教诲。

诗中提到的“岂独家人在中馈”,强调了母亲在家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她不仅仅是家庭的支柱,更因其高洁的品德和德行而受到尊重。最后两句则转入悲痛,描绘母亲离世后的情景,云軿归仙府,意味着母亲已经去世,而那些高大的乔木依然守护着旧居,象征着母亲对家庭的永恒守护。

整首诗情感真挚,情景交融,既有对母亲深厚的怀念,又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与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闺庭兰玉照乡闾:母亲如兰花般美好,照亮了整个家庭。
    • 自昔虽贫乐有余:尽管家庭贫困,母亲依然乐观,享受生活。
    • 岂独家人在中馈:不仅在家务上辛劳,她还因品德受到尊重。
    • 却因麟趾识关睢:高贵的品德让人铭记。
    • 云軿忽已归仙府:母亲已经去世,升天而去。
    • 乔木依然拥旧庐:老树依旧守护着家。
    • 忍把还乡千斛泪:无法抑制的悲痛涌上心头。
    • 一时洒向老莱裾:泪水洒落在老莱的衣襟上,象征对母亲的怀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兰玉”比喻母亲的高贵与美丽,生动形象。
    • 拟人:云軿与乔木的描写赋予了静物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形成了韵律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反映了亲情的珍贵与人生的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逝去的哀伤。

意象分析:

  • 兰玉:象征母亲的高洁与美丽,体现了母爱的深厚。
  • 云軿:代表着母亲的离去,带有一种超然的神秘感。
  • 乔木:象征着家庭的坚韧与不屈,体现了母亲对家的守护。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闺庭兰玉照乡闾”中的“兰玉”比喻了什么?
      • A. 生活的富裕
      • B. 母亲的高洁与美丽
      • C. 家庭的繁荣
    2. 诗中提到的“云軿”象征着什么?
      • A. 回家的路
      • B. 母亲的死亡
      • C. 家庭的幸福
    3. 诗人对母亲的感情是:
      • A. 愤怒
      • B. 怀念与感激
      •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1. 陶渊明《归园田居》
    2. 李白《庐山谣》
    3.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杜甫的悼亡诗对比: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更多展现了历史背景下的苦痛与挣扎,而苏轼的《余主簿母挽词》则更侧重于对母亲个人品质的赞美与怀念,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