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

时间: 2025-01-06 08:29:17

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

冰崖落屐齿,风叶乱裘茸。

万顷穿银海,千寻渡玉峰。

従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

攒眉有底恨,得句不妨清。

霁雾开寒谷,饥鸦舞雪城。

桥声春市散,塔影暮淮平。

不用残灯火,船窗夜自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
作者:苏轼

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
冰崖落屐齿,风叶乱裘茸。
万顷穿银海,千寻渡玉峰。
従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

攒眉有底恨,得句不妨清。
霁雾开寒谷,饥鸦舞雪城。
桥声春市散,塔影暮淮平。
不用残灯火,船窗夜自明。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清澈的淮水上,雪花纷飞,长堤如同蜿蜒的雪龙。
冰崖上雪落,似乎发出屐齿的声音,风中树叶飞舞,像乱披的毛皮。
万顷银色海洋,千寻玉峰横渡其间。
从前的修月者,早已合在广寒宫中。

眉头紧锁,心中有些怨恨,写下的句子也不妨清淡。
霁雾散去,寒谷露出,饥饿的乌鸦在雪城中飞舞。
桥上的声音如春市般散去,塔影在夕阳下映照淮水平静。
不需要残灯火,船窗的夜色自会明亮。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淮:指清澈的淮水。
  • 屐齿:木屐的齿,发出的声音。
  • 裘茸:指皮衣,形容风中飞舞的树叶。
  • 广寒宫:月宫,传说中嫦娥所居之地。
  • 攒眉:皱眉,形容心中烦恼。
  • 霁雾:雨过天晴后的雾气。

典故解析

  • 广寒宫:出自《楚辞·九歌》,是古代神话中月亮的居所,象征着孤独与高远。
  • 修月手:指代月宫中的嫦娥,代表美好与遗憾的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正月初一,正值冬季,苏轼在雪中游历淮水,感受到自然的美与内心的孤寂,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才华。首联“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通过夸张的手法,将淮水与长堤融入雪的意境,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冬日画卷。接着,诗人用“冰崖落屐齿,风叶乱裘茸”传达了寒冷的氛围与风中的动感,饱含着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中间两联则转向诗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孤独的感慨。“従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暗示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饱含着人生的无奈和思索。而最后两联则展现了晚霞与夜色的宁静,诗人在此刻得到了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以及超然的精神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描绘了淮水的壮丽景色,长堤在雪的映衬下,宛如一条蜿蜒的雪龙。
  • 冰崖落屐齿,风叶乱裘茸:表现出冰雪与风的互动,营造出寒冷而有生机的氛围。
  • 万顷穿银海,千寻渡玉峰:以夸张手法展示雪景的广阔与美丽,给人以震撼的视觉感受。
  • 従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引入嫦娥的意象,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遥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长堤比作雪龙,形象生动。
  • 对仗:如“万顷穿银海,千寻渡玉峰”,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 拟人:风叶“乱裘茸”,赋予自然以生命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冬日雪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与艰难,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纯洁与宁静,同时也带来寒冷与孤独。
  • 清淮:代表生命的源泉与流动的时光。
  • 月宫:象征理想与美好,隐喻诗人心中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长堤转雪龙”所描绘的意象是什么?
    A. 雪中的长堤
    B. 雪中的龙
    C. 雪与水的结合
    D. 以上皆是

  2. “従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中提到的“修月手”指的是哪个典故?
    A. 诗人
    B. 嫦娥
    C. 月亮
    D. 广寒宫

答案

  1. D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张志和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王维的《鹿柴》,虽然都是描绘自然,但苏轼更侧重于内心的感受与感慨,而王维则更注重于自然景色的静谧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