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绣谷在灵岩山下,邑人辟其地为公墓。摩挲碑识,多旧相识者》

时间: 2025-01-01 14:21:08

霸越兴吴纷扰攘。

事去千年,山色青无恙。

秋菊寒泉供一享。

落红亭畔添惆怅。

百尺游丝空际漾。

若比人生,犹是坚牢相。

绣谷惊看题墓榜。

故人先我成长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蝴蝶恋花
绣谷在灵岩山下,邑人辟其地为公墓。摩挲碑识,多旧相识者。
霸越兴吴纷扰攘。事去千年,山色青无恙。
秋菊寒泉供一享。落红亭畔添惆怅。
百尺游丝空际漾。若比人生,犹是坚牢相。
绣谷惊看题墓榜。故人先我成长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在灵岩山下的绣谷,那里成为了邑人们的公墓,触摸着墓碑上的名字,发现许多都是旧日的熟人。
古代的霸越与吴国曾经纷争不断,事隔千年,山的颜色依然如故。
秋天的菊花和寒泉一同供奉着,落红在亭子旁更添几分惆怅。
百尺的游丝在空中轻轻荡漾,若将其与人生相比较,依然有着坚固的联系。
在绣谷中惊讶地看到题写的墓碑,昔日的故人已经在我之前长大而去。


注释:

  • 绣谷:指的是绣谷地区,位于灵岩山下,这里成为了公墓的所在。
  • 邑人:指的是当地的居民。
  • 摩挲碑识:轻轻抚摸墓碑上的名字,表达对故人的怀念。
  • 霸越与吴:历史上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国家,曾经发生过战争。
  • 寒泉:凉水的泉水,象征着清冷和宁静。
  • 游丝:细长的丝线,这里比喻人生中的各种牵绊。
  • 题墓榜:在墓碑上题写的名字或铭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东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历史变迁的时代,作品通常反映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成诗于灵岩山下的绣谷,借公墓的设定,表达对历史和故人的怀念,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通过对古墓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历史长河中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开头便以“绣谷在灵岩山下”引入,地点的具体化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在描绘古代霸越与吴国的纷争时,诗人用“千年”来强调时间的流逝,而“山色青无恙”则表现了自然的恒久与人事的短暂,使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接下来的“秋菊寒泉供一享”,诗人通过秋菊与寒泉的结合,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美丽。落红的意象则进一步加强了诗中的惆怅之感,似乎是在感叹曾经的繁华已逝。诗的后半部分“百尺游丝空际漾”,则透过游丝的轻盈感,传达出对人生的思考,似乎在说人生虽短却坚韧,尽管经历了许多,但依然有保持联系的可能。

最后一句“故人先我成长往”更是直击人心,表达了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与人事变迁的无奈,令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绣谷在灵岩山下,邑人辟其地为公墓:设定了公墓的背景,地点具体而生动。
  2. 摩挲碑识,多旧相识者:表现了诗人与故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3. 霸越兴吴纷扰攘:提及历史事件,展现了历史的纷争。
  4. 事去千年,山色青无恙:历史的变迁与自然的永恒形成对比。
  5. 秋菊寒泉供一享:表现了对生命的感悟与缅怀。
  6. 落红亭畔添惆怅:落红象征着生命的逝去,惆怅之感加深。
  7. 百尺游丝空际漾:游丝比喻人生的羁绊,轻盈而又脆弱。
  8. 若比人生,犹是坚牢相:人生虽然短暂,但仍有坚固的联系。
  9. 绣谷惊看题墓榜:在绣谷中看到故人的名字,感慨历史。
  10. 故人先我成长往:表达对故人逝去的惋惜与思念。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百尺游丝”)、对仗(如“寒泉供一享”)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为丰富。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对故人的怀念与对历史的思考,展现了生命的无常与人际关系的坚固,表达了对过往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绣谷:象征着美丽与宁静,寄托着对故人的思念。
  2. 秋菊: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3. 寒泉:代表着清冷与宁静,反映了对生命的感悟。
  4. 落红:象征着生命的逝去。
  5. 游丝:代表着人生的牵绊与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地点是哪个? A. 灵岩山
    B. 绣谷
    C. 公墓
    D. 秋菊

  2. 诗中“百尺游丝”暗喻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人生的牵绊
    C. 自然的美丽
    D. 历史的纷争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人的怀念
    B. 对历史的感慨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生命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念奴娇·赤壁怀古》 by 苏轼:同样反映历史的沉重与人生的感悟。
  • 《登高》 by 杜甫:表达了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蝶恋花》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均在历史背景下探讨人生,但汪东更多地关注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苏轼则将历史与英雄情怀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