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9:59:52

六月荆南天似醉。

雨嫩如无,恰又吹来细。

赢得遥山都欲睡,模糊失却青螺髻。

檐溜渐删删不已。

忽见中庭,一缕晴虹起。

那禁群儿争笑指,碧翁也著斑斓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其二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六月荆南天似醉。
雨嫩如无,恰又吹来细。
赢得遥山都欲睡,
模糊失却青螺髻。
檐溜渐删删不已。
忽见中庭,一缕晴虹起。
那禁群儿争笑指,
碧翁也著斑斓戏。

白话文翻译:

六月的荆南,天空似乎醉了。
细雨若无,轻风又悄悄吹来。
远山都仿佛要入睡,
模糊了那青色的螺髻。
屋檐的水滴不停地落下。
忽然看到中庭,一道晴虹升起。
那些孩子们禁不住欢笑指点,
连碧翁也在这里欢乐嬉戏。

注释:

  • 荆南: 指荆州南部地区,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湿润。
  • : 指细雨或细风,此处形容雨小而细腻。
  • 青螺髻: 青色的螺发髻,形容女子的发型。
  • 檐溜: 屋檐的水滴,形容雨水从屋檐滴落的情景。
  • 晴虹: 指晴天的彩虹,象征美好的天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是清代著名的词人,生于1648年,卒于1712年。其词风绮丽,情感细腻,常以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蝶恋花 其二》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逐渐稳定,社会气息较为舒适,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 其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夏日的感受。开头以“六月荆南天似醉”引入,描绘了天空的醉人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随后的“雨嫩如无,恰又吹来细”,细雨的轻柔与微风交错,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而富有动感。诗人通过对远山和青螺髻的描绘,表达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美感。

“檐溜渐删删不已”一句,形象地表现了雨水的滴落,音韵的和谐引导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生息。在“忽见中庭,一缕晴虹起”中,晴虹的出现犹如希望的象征,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打破了雨天的阴霾。而最后两句“那禁群儿争笑指,碧翁也著斑斓戏”,则展现了人们在自然景色中的欢快与活力,生动描绘了孩童的快乐与天真。

整首词通过清新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夏日的生机与活力,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月荆南天似醉”:六月的天空是醉人的,暗示着炎热和美丽的夏天来临。
  • “雨嫩如无,恰又吹来细”:细雨轻柔,几乎没有,微风轻拂,给人一种自然的舒适感。
  • “赢得遥山都欲睡”:远处的山脉仿佛也因这恬静的氛围而沉沉入睡。
  • “模糊失却青螺髻”:山的轮廓模糊,犹如女子的青螺髻,形象生动。
  • “檐溜渐删删不已”:雨水从屋檐滴落,声音细腻,有节奏感。
  • “忽见中庭,一缕晴虹起”:晴天的彩虹突然出现,象征着希望和美好。
  • “那禁群儿争笑指”:孩子们在争相欢笑,生动活泼。
  • “碧翁也著斑斓戏”:连老者也参与到嬉戏中,体现了生活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天似醉”,将天空与醉人相提并论,形象生动。
  • 拟人:如“遥山都欲睡”,赋予山脉以生命,增添情感色彩。
  • 对仗:如“雨嫩如无,恰又吹来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夏日自然景色的赞美,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瞬间,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六月: 夏季,象征生命的旺盛。
  • : 细雨,象征柔和与宁静。
  • 晴虹: 彩虹,象征希望与美好。
  • 孩童: 代表活力与天真,象征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荆南”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南方
    • B. 西方
    • C. 北方
    • D. 荆州南部
  2. “檐溜”指的是什么?

    • A. 落叶
    • B. 雨水滴落
    • C. 风声
    • D. 鸟鸣
  3. “晴虹”在文中象征什么?

    • A. 悲伤
    • B. 希望
    • C. 黑暗
    • D. 冷漠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蝶恋花》系列其他作品,如李清照的《蝶恋花》。
  •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同样表现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比,陈维崧的《蝶恋花 其二》更加细腻、自然,苏轼则更为豪放,表达了对人生与自然的哲理思考。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陈维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