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到瑶峰第几间,
御风骑气渺人寰。
天高陡觉星辰近,
地迥偏饶日月间。
去海茫茫疑十里,
望州隐隐见三山。
白话文翻译:
我登上了瑶峰,不知是第几间房子,
乘着风,骑着气,感觉自己飘渺在人间。
天高得让我觉得星星近在咫尺,
地广得让我感到日月之间有无尽的空间。
远望海洋,茫茫一片,似乎只有十里之遥,
隐约看见州岛,远远的可以见到三座山。
注释:
- 瑶峰:指高耸的山峰,象征着高远和崇高。
- 御风骑气:意为驾驭风气,形容人在高山之巅的轻盈和自在。
- 渺人寰:渺小的世界,表示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 天高:形容天空的高远,给人以开阔感。
- 地迥:地势遥远,指地面空旷,给人以辽阔感。
- 茫茫:形容宽广无边,无法看清的样子。
- 隐隐见三山:远远可以看到三座山,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依恋。
典故解析:
此诗中虽然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可以看作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山水的仰慕,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山水景色的热爱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季温,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主要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脱俗,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人情趣密切相关。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雅士对山水的追求和陶渊明式的隐逸思想盛行,诗人以山水为背景,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诗歌鉴赏:
《鼓山》这首诗通过描绘山的高远和海的辽阔,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切感受。诗的开头,诗人站在瑶峰之上,借助“御风骑气”这一形象,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飘然不羁,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这种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与自由。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所描绘的“天高陡觉星辰近,地迥偏饶日月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宽广视野和深邃的宇宙感,仿佛在瞬间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这样的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壮志豪情,也反映了他对人类渺小的思考。
最后,诗人以“去海茫茫疑十里,望州隐隐见三山”作为结尾,进一步突出自然的广阔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种隐约的景致与诗人的思绪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更显得深邃而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上到瑶峰第几间”:诗人问自己已登上何处,表达对山的向往和探究。
- “御风骑气渺人寰”:诗人感受到的轻盈与自由,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 “天高陡觉星辰近”:天高而遥远,使他觉得星星近在咫尺,象征对宇宙的敬畏。
- “地迥偏饶日月间”:地势广阔,让人感到日月交替的美妙。
- “去海茫茫疑十里”:对海洋的描绘,展现出广阔的视野。
- “望州隐隐见三山”:远望三山,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和审美。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御风骑气”,表现诗人的轻盈与自由。
- 拟人:如“天高陡觉星辰近”,让自然具有人情味。
- 对仗:上下句形成对照,增强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对高山和广阔海洋的描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自由和广阔天地的向往,体现了作者高远的志向与豁达的心境。
意象分析:
- 瑶峰:象征着高远、神秘。
- 星辰:象征着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
- 日月: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海洋:象征着生命的广阔和未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瑶峰”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高远和神秘
- B. 渺小和卑微
- C. 生命的脆弱
- D. 日月的交替
-
诗中“天高陡觉星辰近”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时间的思考
- B. 对宇宙的敬畏
- C. 对人类的悲观
- D. 对自然的恐惧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鼓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了山水之美,表现了文人对自然的向往,但王维的作品更注重静谧的生活状态,而《鼓山》则强调人与自然的更深层次的融合和探索。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