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慰乾一落第》

时间: 2025-01-04 10:28:42

当年交臂许云龙,太息名高未易逢。

我辈都非食肉相,古人常作酒家佣。

三巴二月莺千啭,万里双鱼泪一封。

何处相思不相见,梓江迢递剑门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慰乾一落第
王维坤 〔清代〕

当年交臂许云龙,
太息名高未易逢。
我辈都非食肉相,
古人常作酒家佣。
三巴二月莺千啭,
万里双鱼泪一封。
何处相思不相见,
梓江迢递剑门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落第同窗的关怀与惋惜。回忆起当年与许云龙相交的情景,不禁叹息名利难得。我等并非富贵之人,古人也多是酒家佣人。三巴的二月,黄莺千声啼唱,遥远的万里之外,双鱼泪水一封书信。何处的相思不见面,梓江悠悠,剑门山重重。


注释:

字词注释:

  • 交臂:指亲密的交往或相逢。
  • 许云龙: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窗。
  • 太息:叹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或惋惜。
  • 食肉相:比喻追求名利的人。
  • 三巴:古地名,现今四川的一部分。
  • 千啭:形容鸟鸣的声音美妙动听。
  • 双鱼:可能指鱼的象征,或特指某种情感的寄托。
  • 梓江:江名,指的是流域美丽的地方。
  • 剑门:剑门关,古代著名的险关。

典故解析:

  • 云龙:古代有才之人,可能指许多名士,如《史记》中云龙之才。
  • 酒家佣:古人多做酒家佣工,表达了古代文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坤(清代)是当时的一位诗人,作品风格往往带有清新的自然主义色彩,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与情感。其诗歌往往含有浓厚的人情味,表达对友人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作者得知同窗或朋友乾一落第后写成,借古人的例子表达对落第朋友的慰藉与惋惜。反映了清代科举制度下,许多知识分子对于名利的追求和失落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对落第同窗的关心和惋惜之情,情感真挚而细腻。开篇提到“交臂许云龙”,勾起了与朋友的美好回忆,展现了彼此曾经的亲密关系。接着“太息名高未易逢”,表达了对名利的渴望与失落,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的不满。

“我辈都非食肉相,古人常作酒家佣。”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当代文人并非如古人那样追求名利,而是甘于平淡,反映了人生态度的变化。接下来描绘了三巴的春色与莺啼,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然而与远方的朋友的相思形成了鲜明对比,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最后一两句“何处相思不相见,梓江迢递剑门重”,将相思之情与地理的遥远结合,突显了思念的深沉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友情的珍贵与人生的无常,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当年交臂许云龙:曾经与许云龙交往密切,指的是过去的美好时光。
  2. 太息名高未易逢:叹息名声高尚的人并不容易遇到。
  3. 我辈都非食肉相:我们这一代人并不追逐名利的生活方式。
  4. 古人常作酒家佣:古人常常做酒家佣工,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无奈。
  5. 三巴二月莺千啭:描绘了三巴地区的春天,黄莺的鸣叫声悦耳动听。
  6. 万里双鱼泪一封:远方的朋友寄信,表达思念之情。
  7. 何处相思不相见:思念之情无处不在,却无法见面。
  8. 梓江迢递剑门重:梓江的流淌与剑门的险阻象征着相思的遥远与重重阻隔。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太息名高未易逢”与“我辈都非食肉相”,对称工整。
  • 比喻:如“万里双鱼泪”,用鱼的泪水表达思念之苦。
  • 意象:春天的莺啼与遥远的梓江,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友情的珍贵与人生的无常,借古人的经历与自己的感受,展现了对名利的思考和对友人的关怀。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春天与美好的时光。
  • :象征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剑门:象征险阻,暗示人生路途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王维坤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我辈都非食肉相”中的“食肉”指的是什么?

    • A. 追求名利的人
    • B. 喜欢吃肉的人
    • C. 富贵的人
    • D. 贫穷的人
  3. 诗中的三巴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四川
    • B. 江西
    • C. 湖南
    • D. 广东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王维坤的《寄慰乾一落第》都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与关怀,风格上前者更为沉重,而后者则更为柔和,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维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