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微云起肤寸,大荫弥九州。至仁虽爱物,用舍如春秋。晴空不成雨,远岫行归休。何疑陶渊明,一去如惊鸥。
白话文翻译:
轻薄的云在天空中飘浮,大片浓荫覆盖了整个九州。至仁之人虽然爱护万物,但对待物质的得失如同春秋的更替。晴空之下却没有雨水,远处的山峦显得宁静,归家的路上也感到悠闲。难道不是陶渊明吗?他一旦离去,宛如受惊的鸥鸟。
注释:
- 微云:指轻薄的云,形容天气晴朗。
- 肤寸:形容云层薄,像肤色一样。
- 大荫:指广大的阴影,象征着丰饶和庇护。
- 至仁:至高无上的仁爱,指有大爱之心的人。
- 用舍如春秋:指对待事物的取舍就像春秋的更替一样自然。
- 晴空不成雨:晴朗的天空没有降雨,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 远岫:远处的山峦,形容环境的优雅。
- 陶渊明:东晋时期的隐士,著名的诗人,以追求自然、淡泊名利而闻名。
- 惊鸥:指受到惊吓的海鸥,形象生动,传达出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诗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受到王维、李白等人的影响。黄庭坚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建树,在书法艺术上更是独具一格。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黄庭坚在此时对人生的思考愈加深入,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诗中展现了他对陶渊明的钦佩,反映出他追求隐逸生活的心态。
诗歌鉴赏:
《放言十首》中的这一首诗,展现了黄庭坚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微云起肤寸”描绘了轻盈的云朵,给人以一种宁静的感觉,接着“大荫弥九州”又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广阔和生机。作者通过“至仁虽爱物”的句子,表达了对万物的关怀,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仁爱之情。
在面对生活的得失时,诗人以“用舍如春秋”来形容,暗示他对人生事物的态度是随缘而安,不强求。这种豁达的心态在后面的“晴空不成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晴朗的天空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最后,诗中提到陶渊明,表明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作为一位追求自然、淡泊名利的诗人,正好契合了黄庭坚的思想。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清新脱俗,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歌颂,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微云起肤寸:轻薄的云彩在空中飘浮,形容天气晴朗而宁静。
- 大荫弥九州:宽广的阴影覆盖了整个九州,象征着自然的丰饶。
- 至仁虽爱物:至高无上的仁爱之人虽然爱护万物,但。
- 用舍如春秋:对待物质的得失就像春秋的自然更替一样。
- 晴空不成雨:晴朗的天空并没有降雨,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 远岫行归休:远处的山峦显得宁静,归家的路上也感到悠闲。
- 何疑陶渊明:难道不是陶渊明吗?他所追求的生活正是这样的。
- 一去如惊鸥:他一旦离去,宛如受惊的鸥鸟,自由自在。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晴空不成雨”比喻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展现出诗人的修辞技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微云:象征轻盈与宁静。
- 大荫:代表庇护和生机。
- 陶渊明:象征着隐逸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 惊鸥:象征着自由与无拘无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东晋
- D. 明代
-
“用舍如春秋”中“春秋”指的是什么?
- A. 季节
- B. 历史
- C. 人生
- D. 诗歌
-
诗中“晴空不成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失落
- B. 满足
- C. 焦急
- D. 忧愁
答案:
- C. 东晋
- A. 季节
- B. 满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黄庭坚的作品与陶渊明的《饮酒》相对比,黄庭坚的诗更注重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而陶渊明则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两者皆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风格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庭坚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