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琅邪之伯,其惟子骄。微言既彰,德音孔昭。已观雩舞,同听齐韶。历千百祀,跂想高标。
白话文翻译
琅邪的伯爵,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微妙的言辞已然显露,德行的声望更是广为传播。早已见过祭天的舞蹈,听过齐国的乐曲。历经千百年的祭祀,心中期盼着能达到更高的标准。
注释
- 琅邪:古地名,今山东省琅琊区,因其出贤良之士而闻名。
- 伯:指的是爵位,通常指长子或地位较高的人。
- 微言:指的是含蓄而深刻的言辞。
- 雩舞:在祭天时跳的舞,表示祈雨。
- 齐韶:齐国的乐曲,古代优雅的音乐。
- 千百祀:指长时间的祭祀活动。
- 跂想高标:指期望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或标准。
典故解析
“琅邪之伯”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可能与孔子及其弟子有关。诗中提到的“雩舞”和“齐韶”都与古代礼仪和音乐文化相关,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祭祀活动是古代社会中重要的宗教仪式,表现了人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构(1082年-1142年),字孟頫,是宋朝的皇帝,年号宣和,因其主政时大力提倡文治而被称为文宣王。他的诗歌以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著称。
创作背景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是赵构在北方被金朝侵略后,回望历史文化时创作的一首诗,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与对传统文化的追溯。
诗歌鉴赏
这首诗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赵构通过琅邪之伯的形象,表现出对优秀文化传承的赞美。诗中,伯爵的骄傲源于他微言大义的传播与德音的流传,这种文化自信和道德自觉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诗的后半部分提到的“已观雩舞,同听齐韶”,则展现了古代祭祀与音乐文化的交融,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出对古代礼乐文化的渴望与向往。最后一句“历千百祀,跂想高标”,则是对未来的期许,强调了持续追求卓越的精神。这首诗不仅是一种文化赞美,也是一种精神的召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琅邪之伯,其惟子骄。
- 这句强调了琅邪地区出了一位杰出的人物,这个人的儿子非常出色。
-
微言既彰,德音孔昭。
- 微妙的言辞已经被人们所认可,他的德行与声望广为传播。
-
已观雩舞,同听齐韶。
- 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目睹的祭天舞蹈和齐国的乐曲,暗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
历千百祀,跂想高标。
- 经过了无数次的祭祀,心中仍然向往着更高的标准,表达了追求卓越的愿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微言既彰,德音孔昭”,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雩舞和齐韶象征着古代的礼乐文化,传达出对传统的尊重。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与传承的期望,展现了诗人对优秀传统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琅邪:象征着文化的根基与源泉。
- 微言:象征着深刻的智慧和德行。
- 雩舞: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天地的敬畏。
- 齐韶:象征着古代音乐的美好与礼仪的庄重。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琅邪之伯”指的是哪个地区的杰出人物?
- A. 河南
- B. 山东
- C. 江苏
-
“微言既彰,德音孔昭”中的“微言”主要指什么?
- A. 口耳相传的谣言
- B. 含蓄而深刻的言辞
- C. 直白的表达方式
-
“历千百祀,跂想高标”中“高标”指的是什么?
- A. 高大的标杆
- B. 对未来的期望
- C. 古代的祭祀
答案
- B. 山东
- B. 含蓄而深刻的言辞
- B. 对未来的期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文宣王及其弟子赞》对比
- 主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文化的思考与情感,李白通过思乡之情反映个人情感,赵构则体现对历史文化的敬仰。
- 风格:李白的诗风豪放而奔放,而赵构则更为典雅,沉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赵构与宋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