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邻居 于鹄 〔唐代〕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偏僻的小巷里,邻居不多,我们两家茅草屋檐下并排居住,感到十分高兴。经常一起在灶上蒸梨,一起在渠边浇灌薤菜。早晨穿着木屐去寻找药材,晚上则分灯共读。虽然身处城市之中,但生活却像樵夫渔民一样简朴自然。
注释:
字词注释:
- 僻巷:偏僻的小巷。
- 茅檐:茅草覆盖的屋檐。
- 蒸梨:用梨制作的食品,常在灶上蒸制。
- 浇薤:浇灌薤菜,一种蔬菜。
- 传屐:传递木屐,指共同使用。
- 分灯:分担灯光,指共同使用灯火。
- 樵渔:樵夫和渔民,指简朴的乡村生活。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述诗人与其邻居的简朴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反映了诗人与其邻居在城市中的简朴生活,体现了对自然和邻里关系的珍视。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居住在城市中,与邻居共享简朴生活之时,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满足。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与其邻居在城市中的简朴生活。诗中“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展现了诗人对邻里关系的珍视,即使在偏僻的小巷中,也能感受到与邻居并居的喜悦。“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进一步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体现了邻里间的互助与和谐。“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则展现了诗人与其邻居共同追求知识与健康的生活态度。最后,“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一句,表达了诗人即使在城市中,也希望能保持樵夫渔民般的简朴自然生活。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传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邻里关系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诗人居住在偏僻的小巷中,邻居不多,但与邻居并排居住,感到十分高兴。
-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经常一起在灶上蒸梨,一起在渠边浇灌薤菜,体现了邻里间的互助与和谐。
-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早晨穿着木屐去寻找药材,晚上则分灯共读,展现了共同追求知识与健康的生活态度。
-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表达了即使在城市中,也希望能保持樵夫渔民般的简朴自然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中的“蒸梨”与“浇薤”,“共灶”与“同渠”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 比喻:“还得似樵渔”中的“似樵渔”比喻诗人希望保持简朴自然的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邻里关系的珍视。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传达了对和谐邻里关系和自然简朴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僻巷:偏僻的小巷,象征着宁静和远离喧嚣。
- 茅檐:茅草覆盖的屋檐,象征着简朴的居住环境。
- 蒸梨:用梨制作的食品,象征着日常生活的温馨。
- 浇薤:浇灌薤菜,象征着邻里间的互助。
- 传屐:传递木屐,象征着共同使用和分享。
- 分灯:分担灯光,象征着共同学习和进步。
- 樵渔:樵夫和渔民,象征着简朴的乡村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蒸梨常共灶”一句体现了什么? A. 邻里间的互助与和谐 B. 诗人独自烹饪 C. 诗人对梨的喜爱 答案:A
-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A. 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B. 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 C. 对邻里关系的疏远 答案:B
-
诗中“传屐朝寻药”一句中的“传屐”是什么意思? A. 传递木屐 B. 传递药材 C. 传递消息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于鹄的《题邻居》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简朴的田园生活,但于鹄的诗更侧重于邻里关系的和谐,而王维的诗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鹄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田园诗选》:收录了多位古代诗人的田园诗作,可以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