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再和余亦再作 其一》

时间: 2025-01-04 10:16:22

帝率耆英入社,攀留穷鬼忘年。

华胥国在吾宇,桃花源有别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溪再和余亦再作 其一
—— 刘克庄

帝率耆英入社,攀留穷鬼忘年。
华胥国在吾宇,桃花源有别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境界:帝王率领长者们进入社交圈,留住那些穷困潦倒的人,忘却了年岁的流逝。华胥国就在我的周围,桃花源则有着不同的天地。

注释:

  • :指代帝王。
  • 耆英:指年长的智者或长者。
  • :社交、社群。
  • 攀留:留住、挽留。
  • 穷鬼:贫困的人。
  • 华胥国:传说中的理想国度。
  • 桃花源: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惟信,号默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词、诗,尤其以豪放、清新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理想境界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传递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思考。开头两句提到“帝率耆英入社”,展现了一个理想的社交场景,君王与长者的结合象征着智慧与权力的和谐共存。接着的“攀留穷鬼忘年”,则体现了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怀与同情,诗人希望能够忘却世俗的烦恼与时间的流逝,留住那些不幸者的生存权。后两句的“华胥国”和“桃花源”则分别代表着两个理想化的国度,华胥国是古代传说中的理想国家,象征着美好与富饶;桃花源则是一个隐秘的世外桃源,代表着逃避现实的宁静与安逸。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立一个和谐、富足社会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帝率耆英入社:诗人描绘出一个理想的社交场合,君主与智者同处,预示着知识与权力的结合。
  2. 攀留穷鬼忘年:通过对贫困者的关注,表现出对社会公正的渴望,以及希望人们能超越时间的束缚。
  3. 华胥国在吾宇:暗示理想国度就在身边,强调理想与现实的接近。
  4. 桃花源有别天:对比桃花源的独特,意味着理想世界的不可及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华胥国”与“桃花源”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理想国度比喻成具体的地名,增加了诗的形象性和可感知性。
  • 象征:华胥国和桃花源象征着诗人心中向往的理想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表现了对贫困与不公的关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权力与领导。
  2. 耆英:象征智慧与经验。
  3. 穷鬼:象征社会底层和苦难。
  4. 华胥国:美好理想的象征。
  5. 桃花源:隐逸与宁静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华胥国”象征什么?

    • A. 贫穷
    • B. 理想国度
    • C. 战争
    • D. 现实生活
  2. “攀留穷鬼忘年”中的“穷鬼”指的是?

    • A. 富人
    • B. 学者
    • C. 贫困者
    • D. 官员
  3. 这首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思考
    • B. 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C. 对自然的描写
    • D.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

  1. B. 理想国度
  2. C. 贫困者
  3. B. 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陶渊明的作品都描绘了理想的隐逸生活,但刘克庄更关注于社会的公平与理想的实现,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个人的隐逸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