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源》

时间: 2025-01-19 19:09:51

出山已不辨东西,新径多岐失故蹊。

源里飘红无杂树,村中戴白有遗黎。

略加蕝识认来路,似有茅茨遥隔溪。

太守渔郎两痴绝,自迷岂解指人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山已不辨东西,新径多岐失故蹊。
源里飘红无杂树,村中戴白有遗黎。
略加蕝识认来路,似有茅茨遥隔溪。
太守渔郎两痴绝,自迷岂解指人迷。

白话文翻译:

出山后已分不清东西方向,新开的小路多岐,失去了旧日的路径。溪水边飘落的桃花没有其他杂树,村子里白发的老人们是遗留下来的居民。我略微加以辨识,认出回家的路,好像有茅草屋遥遥隔着小溪。太守与渔郎都痴迷于此,自己迷了路又怎能指引他人呢?

注释:

  • 出山:指走出山林或山谷,隐喻离开偏僻的地方。
  • 不辨东西:指分不清方向,迷路的状态。
  • 新径:指新开辟的小路。
  • 多岐:有多条分岔路。
  • 源里:指溪流的源头。
  • 飘红:形容桃花纷纷飘落。
  • 戴白:指白发,象征年长的村民。
  • 遗黎:遗留下来的百姓,指村中尚存的居民。
  • 蕝识:略微识别的意思。
  • 茅茨:茅草房屋。
  • 太守:地方官员。
  • 渔郎:指渔民,二者在此代指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梅溪,南宋时期著名诗人,学者。其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富有哲理性,常常蕴含深刻的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小桃源》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生活在国难当头的时期,诗中描绘的桃源仙境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逃避。诗人通过描绘山水风光,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心态。

诗歌鉴赏:

《小桃源》是一首描绘理想乡的诗,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诗的开头,诗人描写了出山后迷失方向的情景,表现出对故乡和熟悉路径的怀念。接着,诗人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源里桃花飘落,村中白发老人,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生活氛围。通过“略加蕝识认来路”,诗人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熟悉与亲切。最后,诗人以太守与渔郎的迷失作结,反映了在美好环境中人们也可能迷失自我,显示出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令人神往的田园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追寻,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山已不辨东西:从山中出来后,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暗示迷失方向。
  • 新径多岐失故蹊:新开的小路多岔口,失去了原有的旧路,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
  • 源里飘红无杂树:溪水源头飘落的红花,没有杂树,描绘出一幅清纯的自然景象。
  • 村中戴白有遗黎:村中有白发的老人,象征着这里的原住民,表现出历史的延续。
  • 略加蕝识认来路:稍微辨认一下,就认出了回家的路,表现出心灵的归属感。
  • 似有茅茨遥隔溪:好像在小溪的那边,有茅草屋,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
  • 太守渔郎两痴绝:太守与渔郎都因美景而痴迷,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自迷岂解指人迷:自己都迷失了,怎能理解他人的迷茫,反映出人们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桃源”比喻理想的生活状态。
  • 对仗:全诗有对仗的结构,如“出山已不辨东西,新径多岐失故蹊”。
  • 意象:通过桃花、白发、茅草屋等意象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人文的深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乡的向往,以及在现实中迷失方向的无奈与思考,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美好与希望。
  • 白发:象征老年与经验。
  • 茅草屋:象征朴素与宁静的乡村生活。
  • 溪水:象征流动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新径”指的是什么? A. 旧路
    B. 新开的小路
    C. 大路
    D. 隐秘的小道

  2. “太守与渔郎”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权力与财富
    B. 迷失与无奈
    C. 知识与学问
    D. 自然与文明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政治的批评
    B. 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思考
    C. 对自然的描绘
    D. 对人际关系的探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桃源世界,表现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通过山水自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