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慈恩寺郁公房
贾岛 〔唐代〕
病身来寄宿,自扫一床闲。
反照临江磬,新秋过雨山。
竹阴移冷月,荷气带禅关。
独住天台意,方从内请还。
白话文翻译:
我因病暂时寄宿在慈恩寺,自己打扫一床闲置的地方。月光照在江边的磬石上,新秋已经带着雨水悄然来到山间。竹林的阴影下,月光变得清冷,荷花的幽香弥漫在禅房之间。我独自居住在天台上,心中向往宁静,恳请内心的烦扰归于平静。
注释:
- 病身:指作者因身体不适而寄宿。
- 寄宿:暂时住在某处。
- 自扫一床闲:自己打扫一床清净的地方,表示简朴和清净的生活。
- 反照:月光的反射。
- 临江磬:指江边的磬石,磬是一种打击乐器。
- 新秋过雨山:新秋季节,雨后山间的景象。
- 竹阴:竹子的阴影。
- 冷月:清冷的月光。
- 荷气:荷花的气息。
- 带禅关:流淌在禅意之中。
- 独住天台意:独自居住在天台的想法。
- 方从内请还:内心请求回归平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约779年-843年),唐代诗人,字阮籍,号隐居,因其性格沉静和崇尚清静的生活方式而著称。他以“苦吟”闻名于世,作品多描写山水、禅意,风格清新脱俗。贾岛的诗常常蕴含哲理,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贾岛的晚年,反映了他因病而寄宿在慈恩寺的经历。慈恩寺是著名的佛教寺庙,贾岛在此期间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渴望通过自然景色和禅意来排解烦恼。
诗歌鉴赏:
《宿慈恩寺郁公房》是一首充分展现贾岛独特风格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身心的孤独与对宁静的向往,以及与自然之间的深厚联系。开头两句“病身来寄宿,自扫一床闲”表现了诗人的病弱与清净的生活态度,独自打理自己的生活,显示出一种超然的淡泊和自足。接下来,“反照临江磬,新秋过雨山”通过描写景物的变换,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意境,尤其是“新秋”和“过雨”的搭配,给人一种清新、湿润的感觉,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竹阴移冷月,荷气带禅关”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禅意。竹子和荷花都是典型的自然意象,竹子在月光下的阴影与荷花的清香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幽深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宁静的禅境之中。最后两句“独住天台意,方从内请还”,表明了诗人内心的自我反省与追求,向往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状态。
整首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贾岛对人生、自然与禅理的深刻思考。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自身感受的结合,诗人传达了一种宁静淡泊、追求内心平和的情感,给读者带来了深思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病身来寄宿:因病而来到此地寄宿,暗示身体的虚弱。
- 自扫一床闲:表示自己清理床铺,体现自我管理与朴素生活。
- 反照临江磬:月光映照在江边的磬石,展现出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 新秋过雨山:新秋季节,雨后山景,给人一种清新、湿润的感觉。
- 竹阴移冷月:竹子投下阴影,映衬出冷清的月光,营造出幽静氛围。
- 荷气带禅关:荷花的香气弥漫在禅房,增添了禅意的氛围。
- 独住天台意:独自住在天台上,心中追求宁静与超脱。
- 方从内请还:内心的请求,渴望回归平静与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竹阴”和“荷气”比喻宁静与禅意,突显自然的美。
- 对仗:如“新秋过雨山”,形成对比,表现景物的变化。
- 意象:通过月光、竹影、荷香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境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展现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平和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病身:象征脆弱与无常。
- 竹阴:象征宁静与清幽。
- 荷气:象征纯净与禅意。
- 冷月:象征孤独与清冷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贾岛的诗风格是什么? A. 豪放
B. 清新脱俗
C. 忧伤 -
诗中“病身来寄宿”意指什么? A. 诗人因病寄宿他处
B. 诗人在旅途中生病
C. 诗人故意隐居 -
“新秋过雨山”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贾岛与王维的作品均描绘自然与禅意,贾岛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宁静,而王维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贾岛的诗更偏向于直接的情感表达,而王维的作品更具哲理性,意境深远。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贾岛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