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姚合宅寄张司业籍》

时间: 2025-01-04 08:57:16

闲宵因集会,柱史话先生。

身爱无一事,心期往四明。

松枝影摇动,石磬响寒清。

谁伴南斋宿,月高霜满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姚合宅寄张司业籍
唐代:贾岛

闲宵因集会,柱史话先生。
身爱无一事,心期往四明。
松枝影摇动,石磬响寒清。
谁伴南斋宿,月高霜满城。

白话文翻译

在一个闲适的夜晚,我因为聚会而来,柱史和我谈论着老师的事情。
我对世间的事物无所执着,心中却期望往四明山游历。
松枝的影子在摇曳,石磬发出清冷的声响。
谁能陪伴我在南斋共度夜晚,月光高悬,霜满了整个城市。

注释

字词注释

  • 闲宵:闲适的夜晚,指没有任何束缚的夜晚。
  • 柱史: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和管理文书的官员。
  • 四明:指四明山,位于浙江省,是著名的山脉。
  • 松枝:松树的枝条,常用来象征坚韧与清高。
  • 石磬:一种石制的乐器,发出清脆的声音。
  • 南斋:指南边的书房或居室。

典故解析

  • 四明山:在唐代,四明山被视为隐逸的理想之地,诗人常借此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约779年-843年),字阮籍,号梦溪,唐代诗人,以其清新典雅的诗风著称。贾岛与李白、王维并称为“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以及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贾岛寄居于姚合家中时,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中描绘了宁静的夜晚,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宿姚合宅寄张司业籍》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夜晚,表达了贾岛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篇以“闲宵因集会”引入,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氛,接着转入对老师的回忆,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敬仰与情感。接下来的“身爱无一事,心期往四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世俗的淡漠与对自然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

“松枝影摇动,石磬响寒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松树摇曳的影子与石磬的清音交融,营造出一种幽静而清冷的意境,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孤独。而最后的“谁伴南斋宿,月高霜满城”则是诗人对朋友的渴望与寂寞的倾诉,月光洒满城市,霜华覆盖大地,诗人希望能有知音相伴,共同分享这宁静的美好时光。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恬淡自然的生活哲学,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闲宵因集会:在一个宁静的晚上,因为聚会而相聚。
  2. 柱史话先生:与柱史一起谈论老师的事迹,表现出对师长的敬重。
  3. 身爱无一事:身体上没有任何牵挂,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4. 心期往四明:内心却渴望能够去四明山游历,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
  5. 松枝影摇动:松树的影子在摇曳,展现出自然的生动。
  6. 石磬响寒清:石磬发出清冷的声音,渲染出夜晚的宁静。
  7. 谁伴南斋宿:谁能陪我在南斋共度夜晚,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
  8. 月高霜满城:月光高悬,霜覆盖了整个城市,描绘出一个清冷的夜晚。

修辞手法

  • 比喻:松枝的影子比作摇动的乐曲,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
  • 对仗:在“月高霜满城”一句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松枝的影子描绘得似乎在与人对话,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枝:象征坚韧与清高,寓意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 石磬:象征清冷与宁静,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 月光:象征明亮与希望,也隐喻着对友谊的渴望。
  • :象征寒冷与孤独,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四明”指的是哪座山?
    A. 黄山
    B. 四明山
    C. 泰山
    D. 嵩山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哪个朋友的思念?
    A. 李白
    B. 张司业籍
    C. 王维
    D. 孟浩然

  3. 诗中“月高霜满城”描绘的意境是?
    A. 热闹繁华
    B. 宁静寒冷
    C. 烟火气浓
    D. 夕阳西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与心境的诗作。
  • 李白的《夜泊牛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自然的感受。

诗词对比

  • 贾岛的《宿姚合宅寄张司业籍》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描绘了夜晚的意境,前者更偏向于对朋友的思念,后者则是对兄弟的牵挂。两者都通过月光、霜等意象表现孤独与思念,但情感深度与表现手法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贾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