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长武朱尚书
作者:贾岛
不日即登坛,枪旗一万竿。
角吹边月没,鼓绝爆雷残。
中国今如此,西荒可取难。
白衣思请谒,徒步在长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即将在不久的将来登上高坛,手中持有万杆枪旗,准备迎接挑战。此时,角声在月落时响起,鼓声渐止,雷声也已消散。中国的现状如同这般,西方的边疆目标却难以获得。诗人身穿白衣,心怀恳切的愿望,想要前往长安拜访。
注释
- 登坛:指登上高台,象征着升迁或进入重要场合。
- 枪旗:指战斗的标志,象征着军队的力量和气势。
- 角吹:指吹角,古代军事信号,表示号令。
- 月没:月亮落下,夜晚的结束。
- 鼓绝:鼓声停止,象征着战斗或紧张局势的结束。
- 白衣:象征着书生或文人的身份,表示谦虚和求索的态度。
- 长安:古代的都城,象征着文化与权力的中心。
典故解析
- 角声与鼓声:古代战争时,角声与鼓声是传递军事命令的重要乐器,象征着战斗的紧张与结束。
- 白衣:在古代,白衣常常指代文人或书生,代表着清白与求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约779年-843年),字阮籍,号梦窗,唐代著名诗人,以其严谨的诗风和独特的意象著称。贾岛的诗多描绘人生的哲理与自然景物,风格典雅,常被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贾岛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唐代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个人的志向与国家的前途,反映了对国家现状的深切关怀和对西方边疆的忧虑。
诗歌鉴赏
贾岛的《寄长武朱尚书》是一首充满雄心壮志的诗作。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即将登坛的壮丽场景,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现状的反思。开头的“不日即登坛,枪旗一万竿”展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仿佛预示着诗人即将迎来辉煌的时刻。然而,随着“角吹边月没,鼓绝爆雷残”的描写,诗人开始转向对战争和国家现状的忧虑,表现出一种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最后两句“白衣思请谒,徒步在长安”则将个人的渺小与国家的重大相对比,诗人希望在长安这个文化中心实现自己的理想,却又显得无力和孤独,反映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日即登坛:表示诗人即将晋升,暗示着对未来的期待。
- 枪旗一万竿:象征着强大的军队,暗示着理想中的辉煌。
- 角吹边月没: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气氛,月亮的落下象征着黑暗的来临。
- 鼓绝爆雷残:鼓声停止,雷声逐渐消散,体现出战斗的结束与平静。
- 中国今如此:直白地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不满。
- 西荒可取难:表现出对西方边疆征服的困难与挑战。
- 白衣思请谒:白衣人象征着求索,表达了诗人向权威请教的愿望。
- 徒步在长安:表现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尽管身在长安,心中却充满忧虑。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角吹边月没,鼓绝爆雷残”,展现了诗歌的对称美。
- 象征:如“枪旗”象征着力量和理想,“白衣”象征着文人志向。
- 排比:通过对各个意象的排比,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深刻忧虑,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悬殊差距的思考。诗人以个人的遭遇反映出国家的命运,展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深刻省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枪旗:象征着战斗与力量。
- 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光明的消逝。
- 白衣:象征着文人的身份与孤独的追求。
- 长安:象征着文化、权力与理想的所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枪旗一万竿”主要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战斗的力量
- C. 自然景观
-
“白衣思请谒”中白衣象征的是什么?
- A. 战士
- B. 文人
- C. 商人
-
诗人对西方边疆的态度是?
- A. 乐观
- B. 疑虑
- C. 漠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 《夜泊牛津》(李白):描绘了对未来的思索与孤独感。
诗词对比
- 贾岛与杜甫:两位诗人都关注国家的命运,但贾岛更注重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社会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