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江天寺》

时间: 2024-12-29 20:10:46

久慕江天寺,今朝锡此临。

山常浮镜面,翠欲滴波心。

龙窟依禅窟,潮音杂梵音。

高僧行道处,不受一尘侵。

意思解释

游金山江天寺

作者:释敬安 〔清代〕

原文展示:

久慕江天寺,今朝锡此临。
山常浮镜面,翠欲滴波心。
龙窟依禅窟,潮音杂梵音。
高僧行道处,不受一尘侵。


白话文翻译:

我早已向往江天寺,今天终于得以亲临。
山水如同镜面般清澈,绿意仿佛要滴落在水面。
龙窟与禅窟相依相伴,潮水声和梵音交杂在一起。
高僧修行的地方,丝毫不受世俗尘埃的侵扰。


注释:

  • 久慕:早已向往。
  • 锡此临:赐予我这次亲临的机会。
  • 山常浮镜面:山水的倒影如同浮在镜子上的景象。
  • 翠欲滴波心:翠绿的颜色似乎会从水中滴落。
  • 龙窟:指与龙相关的洞穴或地方,这里可能象征神秘。
  • 潮音杂梵音:潮水的声音与佛教的梵音交融。
  • 高僧:指高僧大德,修行人。
  • 行道处:修行的地方。
  • 不受一尘侵:不受世俗污垢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敬安是清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诗歌创作而知名。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佛教哲理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游览金山江天寺时,表达了他对这处寺庙的向往与赞美,同时寄托了他对清净生活的追求与对佛教文化的崇敬。


诗歌鉴赏:

这首《游金山江天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宗教氛围融合在一起。诗人以“久慕江天寺”开篇,表达了对寺庙的向往与期待,同时也营造了一种亲近自然与心灵净化的氛围。接下来的“山常浮镜面,翠欲滴波心”,生动描绘了金山江天寺周边的自然风光,水面如镜,山色如翠,仿佛一幅生动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

“龙窟依禅窟,潮音杂梵音”则将自然的潮水声与寺庙的梵音结合,形成一种和谐的共鸣,暗示着道与佛的交织,说明这一地点不仅是自然的美景,也是心灵的归宿。最后一句“高僧行道处,不受一尘侵”,则强调了修行的清净与高尚,表明修行者在世俗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整首诗在描绘景色的同时,融入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理解与体验,表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久慕江天寺:表达对寺庙的向往,表现出一种期待。
  2. 今朝锡此临:此句强调这一愿望终于实现,充满了兴奋与感激。
  3. 山常浮镜面:描绘自然景观的宁静与美丽,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4. 翠欲滴波心:形象生动,表现出山水的清新,传达出一种生命的活力。
  5. 龙窟依禅窟:表现了自然与宗教的交融,增添了神秘感。
  6. 潮音杂梵音:将自然与宗教音响结合,形成了一种音乐的和谐美。
  7. 高僧行道处:强调高僧的修行,暗示修行的严谨与清晰的目标。
  8. 不受一尘侵:表达高僧的超然,表明修行人对世俗的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常浮镜面”比喻水面的清澈。
  • 对仗:如“潮音杂梵音”,形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意象:诗中大量使用自然景象,表现出美与宁静。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佛教修行的向往,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天寺:象征着静谧与灵性之地。
  • 山水:代表自然之美,传达出一种和谐美。
  • 潮音与梵音:象征自然与宗教的交融。
  • 高僧:代表修行与清净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江天寺的感情是: A. 恨意
    B. 向往
    C. 无所谓
    D. 失望

  2. “潮音杂梵音”中的“杂”字意为: A. 分开
    B. 交融
    C. 清晰
    D. 吵闹

  3. 诗中提到的高僧主要是指: A. 普通人
    B. 修行人
    C. 学者
    D. 商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在《鹿柴》中同样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宁静的追求,但其诗风更偏向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释敬安的这首诗则更强调宗教与自然的结合,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诗词曲解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