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芳亭写望》
时间: 2025-01-01 15:00: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雨凄微叶未斑,小亭非但揖西山。
船行半山青蒲末,塔立参排杂树间。
了事儿痴妨剧醉,澹阴天气合清閒。
幽居不与红尘隔,退食何能一往还。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雨细细的飘落,树叶尚未斑驳,小亭子并不仅仅是向西山致意。
小船在半山腰的青色蒲草旁行驶,塔楼在参差错落的杂树之间伫立。
为了了却事情而痴迷,反而妨碍了痛快的醉意,阴沉的天气让人倍感清闲。
幽静的居所并不与红尘隔绝,而我退去饮食后又怎能再回到繁华之中?
注释
- 凄微:形容雨小而细,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揖:古代礼节,表示敬意的动作。
- 半山:指山的中段。
- 青蒲:指生长在水边的绿色蒲草。
- 参排:形容树木参差不齐地生长。
- 了事儿痴:指对事情的执着与迷恋。
- 澹阴:形容天气阴沉而清淡的感觉。
- 红尘:比喻世俗的繁华与纷扰。
典故解析
“红尘”出自佛教,指世俗的纷扰与诱惑。诗中提到的“幽居”与“红尘”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字子韶,号东篱,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诗人隐居山水中的时候,反映了他对清闲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诗词创作的社会环境也是宋代士人追求隐逸生活的一种表现。
诗歌鉴赏
《野芳亭写望》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身处自然环境中的宁静心境。诗的开头“晚雨凄微叶未斑”以细腻的雨景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氛围。小亭不仅仅是一个休憩的地方,它是与自然对话的空间,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西山的敬意与对自然的热爱。
接下来的“船行半山青蒲末”描绘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船只在青色的蒲草旁轻轻漂流,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塔楼在树林间的错落有致,也增添了诗的层次感,仿佛在告诉读者,这里是一个人间仙境。
“了事儿痴妨剧醉”则透露出诗人对世俗事务的厌倦,甚至有些无奈。心中所思所想,反而影响了他对生活的享受。在“澹阴天气合清閒”中,阴天虽然看似沉闷,却让人感到一种清幽的安宁。
最后一句“幽居不与红尘隔”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向往与无奈,虽然身处幽静的环境,但内心仍然难以摆脱世俗的纷扰。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内心感受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晚雨凄微叶未斑”: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细雨飘洒,树叶尚未染上斑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小亭非但揖西山”:小亭子不仅仅是用来敬仰西山的,它更是诗人心灵的栖息之地。
- “船行半山青蒲末”:小船在半山的蒲草旁行驶,展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 “塔立参排杂树间”:塔楼与树木的错落相间,增添了自然景观的层次感。
- “了事儿痴妨剧醉”:对世俗琐事的执着,反而妨碍了痛快的享乐。
- “澹阴天气合清閒”:阴沉的天气反而让人感到一种清闲的状态。
- “幽居不与红尘隔”:虽然幽居,但心中仍对红尘有所牵挂。
- “退食何能一往还”:饮食退去后,又怎能再回到繁华的生活中去?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小亭比作心灵的栖息之地,象征着心灵的安静。
- 对仗:如“船行半山青蒲末,塔立参排杂树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简单、清闲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反思,突显出一种隐逸的思想情感。
意象分析
- 雨:象征着清新与宁静,也反映出诗人的内心状态。
- 小亭:代表着避世与安宁,是心灵的栖息之所。
- 船:象征着自由与流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塔:象征着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对立,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崇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小亭”是用来做什么的? A. 观景
B. 休息
C. 向西山致敬
D. 以上皆是 -
“澹阴天气”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A. 压抑
B. 清闲
C. 忧愁
D. 无聊 -
诗中“红尘”指代什么? A. 乡村生活
B. 世俗的繁华
C. 田园风光
D. 自然景观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张镃的《野芳亭写望》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但前者更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后者则更加强调自然的整体氛围与心境的融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诗经与楚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