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墓》

时间: 2025-01-04 11:29:20

卫州三十里,荒墩草无数。

忽听路人言,此葬比干处。

下马拊石碑,三叹不能去。

斐然成歌章,聊书墓头树。

我吊比干心,不吊比干墓。

世间贤与愚,同尽成黄土。

斯人亦人尔,千千万万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卫州三十里,荒墩草无数。
忽听路人言,此葬比干处。
下马拊石碑,三叹不能去。
斐然成歌章,聊书墓头树。
我吊比干心,不吊比干墓。
世间贤与愚,同尽成黄土。
斯人亦人尔,千千万万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作者在卫州三十里的荒草地上,偶然听到路人说这里是比干的墓地。他于是下马,轻抚石碑,感叹多次却无法离去。虽然他写下了这首诗,想要表达对比干的哀悼,但他更在乎比干的心志,而非这座墓。世间的贤者与愚者,终究都要化为黄土。比干也是普通人,千千万万年来,都是如此。

注释:

  • 卫州:古地名,后来的卫辉市所在地。
  • 比干:商朝的贤臣,因忠心被杀,后世对他的忠贞颂扬不衰。
  • 荒墩:荒凉的土墩,指墓地的样子。
  • 斐然:形容文章或诗歌优美。
  • 墓头树:指墓地旁边的树木,用以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哀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生于南宋,字子晦,号苕溪,著有诗文多部,风格清新,富有哲理。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与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创作背景:

《比干墓》这首诗创作于作者游历卫州时,因路人提及比干的墓地而引发的感慨。比干的忠诚与悲剧命运深深打动了他,促使他思考忠臣的价值与生命的归宿。

诗歌鉴赏:

《比干墓》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诗人通过对比干墓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忠诚与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诗的开头描绘了卫州的荒凉,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正如比干的悲惨命运一般。随着诗人的下马、抚碑,他的情感愈加浓厚,三叹之声,更是体现了他对比干忠贞精神的敬仰与对历史的反思。

“我吊比干心,不吊比干墓”一句,揭示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哲理思考:比干的忠诚与信念才是值得铭记的,而不仅仅是这座空洞的墓地。接着,诗人进一步探讨了人类的共同命运,贤者与愚者终将化为黄土,强调了人之共性与历史的无情。最后以“千千万万古”收尾,表达人生的短暂与历史的悠久,既有对个体的哀悼,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卫州三十里,荒墩草无数。
    描述卫州的地理环境,荒凉的景象反映出历史的变迁与时间的流逝。

  2. 忽听路人言,此葬比干处。
    路人的话引发了诗人的思考,暗示着历史的遗忘与重现。

  3. 下马拊石碑,三叹不能去。
    下马抚摸石碑,表现出诗人对比干的敬仰和无法割舍的情感。

  4. 斐然成歌章,聊书墓头树。
    尽管情感复杂,诗人依然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对比干的追思。

  5. 我吊比干心,不吊比干墓。
    强调心灵的追忆比实际的墓地更为重要。

  6. 世间贤与愚,同尽成黄土。
    反映出人类的共同命运,体现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7. 斯人亦人尔,千千万万古。
    比干虽为历史人物,但也是一位普通人,强调人性的普遍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我吊比干心,不吊比干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深了主题。
  • 比喻:将比干的心与墓进行对比,反映出精神与物质的不同价值。
  • 排比:通过“世间贤与愚,同尽成黄土”强调生命的平等。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对忠诚与人性的深刻思考,感叹历史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诗人通过对比干的追思,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也反映出每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奈。

意象分析:

  • 荒墩:象征着孤独与遗忘,历史的沉淀。
  • 石碑:代表着铭记与追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 黄土:象征终归尘土的命运,反映出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及的历史人物是:

    • A. 孟子
    • B. 比干
    • C. 司马迁
  2. 诗人对比干的态度是:

    • A. 忘记
    • B. 敬仰
    • C. 轻视
  3. “我吊比干心,不吊比干墓”这句强调的是:

    • A. 墓的重要性
    • B. 心灵的怀念更重要
    • C. 忘记历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杜甫《春望》的对比,可以看出汪元量的诗更集中在历史人物的精神与命运上,而杜甫则更强调国家的苍凉与个人的无奈。两者都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比干及其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