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石
苏轼
梦时良是觉是非,
汲井埋盆故自旖。
但见玉峰横太白,
便从鸟道绝峨眉。
秋风兴作烟云意,
晓日令涵草木姿。
一点空明是何处,
老人真欲住仇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梦境中的思考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作者在梦中体验了真假与是非的交织,提到汲水与埋盆的细节,似乎在暗示生活的琐碎与复杂。诗中提到的“玉峰”和“太白”,代表着高耸的山峰,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而“鸟道”则指向通往理想境界的艰难之路。秋风和晨日则描绘了自然的变化,反映出生命的轮回与生机。一点空明的光亮让人思考其源头,诗中提到的“老人”则可能象征着智慧与归宿的渴望。
注释
- 良是:原来是,确实是。
- 觉是非:意识到事情的真假。
- 汲井:打水。
- 埋盆:埋藏水盆,隐喻生活的琐碎。
- 玉峰:美丽的山峰。
- 鸟道:鸟儿所走的路,象征艰难的道路。
- 秋风兴作:秋风起,产生了烟云的意境。
- 晓日:清晨的太阳。
- 涵草木姿:滋润草木的姿态。
- 空明:清澈明亮的状态。
- 仇池:指代一种理想的归宿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文风格多样,擅长豪放与婉约相结合,常表达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创作背景
《双石》写于苏轼晚年,他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与个人生活的困扰后,愈加向往宁静的山水生活。该诗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在梦境中对是非的思考。
诗歌鉴赏
《双石》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美的诗作。苏轼用梦境这一主题,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无常。在梦中,诗人感悟到是非真假,反映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汲水和埋盆的场景,暗示着生活中的琐碎与责任,表现出一种无奈的生活态度。
“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这一句,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理想结合,展现了诗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玉峰象征着理想的高度,而鸟道则暗示到达理想的艰辛与挑战。
秋风与晓日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乐观。最后“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则引发了对归宿与智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境上追求一种超然的精神状态,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梦时良是觉是非:在梦中我似乎清楚地意识到真假是非。
- 汲井埋盆故自旖:打水、埋盆的琐事让我感到自得与惬意。
- 但见玉峰横太白:只见那如玉的峰峦横亘在太白山之上。
- 便从鸟道绝峨眉:于是选择了一条鸟儿飞过的道路,远离了峨眉山的高耸。
- 秋风兴作烟云意:秋风起时,烟云弥漫,似乎带来了某种情感。
- 晓日令涵草木姿:清晨的太阳滋养了草木,展现出生命的姿态。
- 一点空明是何处:那一缕清光从何而来,令人思索。
- 老人真欲住仇池:老人似乎渴望在仇池这个理想的地方安居。
修辞手法
- 比喻:玉峰比作理想,鸟道比作人生道路。
- 拟人:草木被赋予了生机与姿态,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梦境、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理想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玉峰: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度。
- 鸟道:指向通往理想境界的艰难之路。
- 秋风:代表变化与生命的轮回。
- 晓日:象征新的希望与生机。
- 空明:代表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光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在《双石》中,诗人提到的高峰指的是哪个? A. 峨眉
B. 太白
C. 黄山
D. 泰山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老人真欲住____”描绘了对理想归宿的向往。
-
判断题: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完全满足。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 B. 太白
- 仇池
- B. 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鹿柴》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苏轼的《双石》与李白的《庐山谣》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侧重于内心的思考,而李白则展现了豪情壮志。
- 风格对比:苏轼的诗中常有哲理思考与人生感悟,而王维的诗则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意境的营造。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