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时间: 2024-09-19 21:13:39

玉枕冰寒消暑气。

碧簟沙厨,向午朦胧睡。

莺舌惺忪如会意。

无端画扇惊飞起。

雨后初凉生水际。

人面桃花,的的遥相似。

眼看红芳犹抱蕊。

丛中已结新莲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苏轼 〔宋代〕

玉枕冰寒消暑气。碧簟沙厨,向午朦胧睡。
莺舌惺忪如会意。无端画扇惊飞起。
雨后初凉生水际。人面桃花,的的遥相似。
眼看红芳犹抱蕊。丛中已结新莲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夏日午后,作者在凉爽的环境中小憩,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延续。清凉的玉枕消散了暑气,碧绿的席子和沙厨让人感到惬意,正午时分朦胧的睡意袭来。黄莺的鸣叫声似乎传递着某种默契,突然一扇画扇飞起,打破了这份宁静。雨后的凉意在水边悄然滋生,眼前的桃花与人的面容遥相呼应,似乎在诉说着某种情感。看着那红色的花朵仍然包裹着花蕊,丛中已经结出了新莲子,生命在悄然延续。

注释

  • 玉枕:用玉石制成的枕头,象征清凉舒适。
  • 冰寒:形容枕头的凉爽,消散了夏日的暑气。
  • 碧簟:碧色的竹席,古人夏日常用以纳凉。
  • 莺舌:黄莺的鸣叫声。
  • 人面桃花:人面与桃花相似,常用以描述美丽的女子。
  • 新莲子:象征新的生命和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的起伏,作品涵盖诗、词、文、书、画等多个领域,以其豪放、豁达的风格著称,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蝶恋花》作于苏轼仕途坎坷之际,生活的困境使他的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夏日的场景让他在炎热中感受到一丝清凉,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诗歌鉴赏

《蝶恋花》是一首描绘夏日午后宁静场景的词作,整首词充满了清新自然的气息,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观察。开篇以“玉枕冰寒消暑气”引入,给读者营造出一种清凉的感觉,配合“碧簟沙厨,向午朦胧睡”,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恬静的夏日午后,感受到一份悠然自得。

接着,通过“莺舌惺忪如会意”,描绘出黄莺的鸣叫声,生动有趣的形象让人联想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随着情景的展开,雨后的凉意和桃花的美丽又将读者带入了更深层的情感中,展现了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魅力。

结尾“丛中已结新莲子”,暗示着希望与新的开始,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整首词用词精炼,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超凡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枕冰寒消暑气:描绘枕头的清凉,带来一丝舒适。
  2. 碧簟沙厨,向午朦胧睡:环境的宁静与惬意,渲染了午后的慵懒。
  3. 莺舌惺忪如会意:黄莺的鸣叫声传递着自然的默契。
  4. 无端画扇惊飞起:画扇的突然飞起,打破了宁静的气氛。
  5. 雨后初凉生水际:细腻地描绘雨后带来的清凉。
  6. 人面桃花,的的遥相似:人面与桃花的呼应,表达了美的共鸣。
  7. 眼看红芳犹抱蕊:红花犹抱花蕊,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8. 丛中已结新莲子:最后以新莲子结尾,寓意新的开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面桃花”,将人的面容比作桃花,生动形象。
  • 拟人:如“莺舌惺忪”,让黄莺的鸣叫具有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如“玉枕冰寒”与“碧簟沙厨”,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感悟,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延续的思考,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枕:象征凉爽与舒适,暗示内心的宁静。
  • :代表自然与生命的活力。
  • 桃花:象征美丽与爱情。
  • 莲子: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蝶恋花》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苏轼
    • D. 白居易
  2. 诗中“人面桃花”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美丽的风景
    • B. 美丽的女子
    • C. 自然的和谐
    • D. 生命的延续
  3. “丛中已结新莲子”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过去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希望
    • C. 对爱情的渴望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C. 苏轼
  2. B. 美丽的女子
  3. B. 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夏日情景,表达对生活的细腻感受与情感。
  • 杜甫《春望》:展现对自然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风格相对沉重。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