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见月四言》

时间: 2025-01-04 10:50:18

吟哦傲兀,仰晤岩月。

遇巘迎崖,银刓玉啮。

源鱼噞喁,岸雁臲卼。

卧玩我语,聱牙岌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吟哦傲兀,仰晤岩月。
遇巘迎崖,银刓玉啮。
源鱼噞喁,岸雁臲卼。
卧玩我语,聱牙岌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山行中仰望月亮的情景。诗人傲然吟唱,抬头便见岩石上的明月。山巅迎面而来,银色的月光如同刀刃一般闪烁。溪水中的鱼儿欢快地游动,岸边的雁群时而鸣叫。诗人卧在岩石旁,玩味着自己的言语,嘴唇轻声吟咏,似乎在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注释:

  • 吟哦:吟唱,吟诵。
  • 傲兀:傲然挺立,形容姿态高傲。
  • :相遇、对面。
  • 岩月:岩石上的明月。
  • 遇巘:遇到山峰。
  • 银刓:银色的刀刃,象征月光的清冷与明亮。
  • 玉啮:如同玉石般的清澈。
  • 源鱼噞喁:溪水中的鱼儿欢快游动,发出细微的声音。
  • 岸雁臲卼:岸边的雁群时而鸣叫,形容生动的画面。
  • 卧玩我语:躺下玩味自己的言辞。
  • 聱牙岌嶪:形容吟唱时的艰难与细腻,似在强调吟唱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气魄,又有细腻派的情感,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苏轼游山玩水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月光的赞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文人常常通过游历自然来抒发情感、陶冶情操。

诗歌鉴赏:

这首《山行见月四言》以简洁的四言形式展现了诗人仰望明月时的情景,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首句“吟哦傲兀,仰晤岩月”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高远的境界,诗人自信满满,似乎在与自然对话。接下来的“遇巘迎崖,银刓玉啮”,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月光比作银色的刀刃,显得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象,如“源鱼噞喁,岸雁臲卼”,让人感受到山水间的生机与活力,生动而细腻。最后两句“卧玩我语,聱牙岌嶪”则展示了诗人在享受自然与自我对话的宁静与乐趣,似乎在表达一种超脱的境界。

整首诗在意象的安排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哲思。无论是对月光的赞美,还是对山川的眷恋,都流露出诗人特有的洒脱与豁达,给予读者一种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吟哦傲兀,仰晤岩月:诗人吟诵着,姿态高傲,抬头便见岩石上明亮的月亮。
  2. 遇巘迎崖,银刓玉啮:在山巅相遇,月光如刀刃般闪耀,透出清冷的气息。
  3. 源鱼噞喁,岸雁臲卼:溪水中的鱼儿欢快地游动,岸边的雁群轻声鸣叫。
  4. 卧玩我语,聱牙岌嶪:躺在岩石上,玩味着自己的言语,享受着这宁静的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银刓”,形象生动。
  • 拟人:鱼儿的游动与雁的鸣叫,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深情与对自我的反思,体现了苏轼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高洁,代表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象征生机与活力,体现自然的灵动。
  • :象征自由与飞翔,表现诗人的洒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白居易

  2. 诗中的“银刓玉啮”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山石
    B. 月光
    C. 水流
    D. 鱼群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人生的迷惘
    C. 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D. 对爱情的追求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对比苏轼的《山行见月四言》和李白的《静夜思》,两首诗均描写了对月亮的思考,但苏轼更侧重于自然的描写与自我情感的交融,而李白则带有浓厚的乡愁与思乡情结。

参考资料:

  • 《苏轼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