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次崞县 朱彝尊 〔清代〕 百战楼烦地,三春尚朔风。 雪飞寒食后,城闭夕阳中。 行役身将老,艰难岁不同。 流移嗟雁户,生计各西东。
白话文翻译:
在这经历了无数战斗的楼烦之地,即使在春天的第三个月,北风依然凛冽。 寒食节过后,雪花依旧飘飞,夕阳下的城池紧闭。 我这奔波劳碌的身体即将老去,每一年都面临着不同的艰难。 流离失所的人们感叹着像雁群一样分散,各自为了生计奔波在东西之间。
注释:
- 百战楼烦地:指楼烦,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
- 三春:指春天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三月。
- 朔风:北风,指寒冷的风。
- 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传统节日,有禁火习俗。
- 行役:指因公务或战争而奔波。
- 流移嗟雁户:比喻流离失所的人们,像雁群一样分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清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此诗创作于其晚年,反映了诗人对战乱和流离生活的深刻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朱彝尊在晚年行经崞县(今山西省原平市)时所作,表达了对战乱频发、人民流离失所的深切同情和对自身老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频发的楼烦地和寒冷的北风,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人以“雪飞寒食后”和“城闭夕阳中”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寂和封闭的感觉。诗中的“行役身将老”和“艰难岁不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老去的无奈和对生活艰难的感慨。最后两句“流移嗟雁户,生计各西东”则展现了流离失所人们的悲惨境遇,以及他们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的辛酸。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是一首反映战乱时代人民苦难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战楼烦地”:开篇即点明地点,楼烦地因战乱而闻名,暗示了此地的动荡不安。
- “三春尚朔风”:即使在春天,北风依旧凛冽,突出了环境的严酷。
- “雪飞寒食后”:寒食节后仍有雪,增加了时节的凄凉感。
- “城闭夕阳中”:夕阳下的城池紧闭,象征着封闭和孤立。
- “行役身将老”:诗人感叹自己因公务奔波而老去。
- “艰难岁不同”:每一年都面临不同的艰难,表达了生活的无常。
- “流移嗟雁户”:流离失所的人们像雁群一样分散,表达了他们的无奈。
- “生计各西东”:为了生计,人们四处奔波,展现了生活的艰辛。
修辞手法:
- 比喻:“流移嗟雁户”中,将流离失所的人们比作雁群,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百战楼烦地,三春尚朔风”,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战乱和流离失所的苦难,以及诗人对老去的感慨。通过描绘战乱地区的凄凉景象和流离失所人们的悲惨境遇,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 “百战楼烦地”:战乱的意象,暗示了动荡和不安。
- “三春尚朔风”:寒冷的意象,突出了环境的严酷。
- “雪飞寒食后”:凄凉的意象,增加了时节的凄凉感。
- “城闭夕阳中”:封闭的意象,象征着孤立和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楼烦地”是指什么? A. 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B. 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C. 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答案:A
-
诗中的“三春”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第一个月 B. 春天的第二个月 C. 春天的第三个月 答案:C
-
诗中的“寒食”是指什么节日? A. 清明节 B. 端午节 C. 寒食节 答案:C
-
诗中的“流移嗟雁户”比喻了什么? A. 流离失所的人们 B. 勤劳的农民 C. 勇敢的士兵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时代的苦难和对和平的渴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象,与朱彝尊的诗形成对比。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朱彝尊的《晚次崞县》:两者都反映了战乱时代的苦难,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而朱彝尊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朱彝尊诗集》:收录了朱彝尊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战争诗选》:收录了多首反映战乱时代的诗歌,有助于理解战乱对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