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残梦绕屏山》

时间: 2025-01-01 17:32:55

残梦绕屏山,小篆消香雾。

镇日帘栊一片垂,燕语人无语。

庭草已含烟,门柳将飘絮。

听遍梨花昨夜风,今夜黄昏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卜算子·残梦绕屏山 朱彝尊 〔清代〕

残梦绕屏山,小篆消香雾。镇日帘栊一片垂,燕语人无语。庭草已含烟,门柳将飘絮。听遍梨花昨夜风,今夜黄昏雨。

白话文翻译:

梦中的景象还萦绕在屏风上的山峦,小篆字形的香烟消散在雾气中。整天窗帘低垂,燕子呢喃,人却无言。庭院中的草丛似乎含着轻烟,门前的柳树即将飘落柳絮。昨夜的风吹遍了梨花,今夜则是黄昏时的雨。

注释:

  • 残梦:指梦醒后的余韵。
  • 屏山:屏风上的山景。
  • 小篆:古代的一种字体,这里指香烟的形状。
  • 镇日:整天。
  • 帘栊:窗帘。
  • 燕语:燕子的叫声。
  • 含烟:形容草丛朦胧,似含轻烟。
  • 飘絮:柳絮飘落。
  • 梨花:梨树的花。

诗词背景:

朱彝尊是清代著名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受。这首《卜算子》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春日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往事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春日的黄昏景象,通过对“残梦”、“香雾”、“帘栊”、“燕语”等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中的“残梦绕屏山”一句,既表达了梦醒后的余韵,也暗示了对往事的追忆。而“小篆消香雾”则通过香烟的形状,增添了一丝朦胧的美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词解析:

  • “残梦绕屏山”:梦醒后的余韵,如同屏风上的山景,萦绕不去,暗示了对往事的追忆。
  • “小篆消香雾”:香烟的形状如同小篆字体,消散在雾气中,增添了一丝朦胧的美感。
  • “镇日帘栊一片垂”:整天窗帘低垂,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燕语人无语”:燕子的叫声与人的无言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的孤寂。
  • “庭草已含烟”:庭院中的草丛似乎含着轻烟,形容草丛朦胧,似含轻烟。
  • “门柳将飘絮”:门前的柳树即将飘落柳絮,预示着春天的离去。
  • “听遍梨花昨夜风”:昨夜的风吹遍了梨花,形容风的轻柔。
  • “今夜黄昏雨”:今夜则是黄昏时的雨,增添了一丝忧郁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小篆消香雾”中的“小篆”比喻香烟的形状。
  • 拟人:“燕语人无语”中的“燕语”赋予燕子以人的语言能力。
  • 对仗:“听遍梨花昨夜风,今夜黄昏雨”中的“昨夜风”与“今夜雨”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春日黄昏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往事的追忆。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残梦:梦醒后的余韵,暗示对往事的追忆。
  • 屏山:屏风上的山景,增添了一丝朦胧的美感。
  • 小篆:香烟的形状,比喻香烟的形状。
  • 香雾:香烟消散在雾气中,增添了一丝朦胧的美感。
  • 帘栊:窗帘低垂,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燕语:燕子的叫声,与人的无言形成对比。
  • 庭草:庭院中的草丛,形容草丛朦胧,似含轻烟。
  • 门柳:门前的柳树,预示着春天的离去。
  • 梨花:梨树的花,形容风的轻柔。
  • 黄昏雨:黄昏时的雨,增添了一丝忧郁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残梦绕屏山”暗示了什么? A. 梦醒后的余韵 B. 对未来的憧憬 C. 对现实的逃避 D. 对自然的赞美

  2. “小篆消香雾”中的“小篆”比喻了什么? A. 香烟的形状 B. 雾气的形状 C. 山峦的形状 D. 草丛的形状

  3. “燕语人无语”中的“燕语”赋予了燕子什么能力? A. 人的语言能力 B. 动物的语言能力 C. 自然的语言能力 D. 超自然的语言能力

  4. “听遍梨花昨夜风,今夜黄昏雨”中的“昨夜风”与“今夜雨”形成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1. A 2. A 3. A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山居秋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朱彝尊的《卜算子》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但朱彝尊的诗更加细腻,而杜甫的诗则更加宏大。
  • 朱彝尊的《卜算子》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朱彝尊的诗更加忧郁,而王维的诗则更加宁静。

参考资料:

  • 《朱彝尊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