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呈李容齐学士》
时间: 2025-01-04 11:16: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 呈李容齐学士
作者: 宋荦 〔清代〕
岁又将秋矣。向天涯良朋高会,于今无几。
馆阁雍容称好客,谁似青莲才子。
词赋手招来芜市。小院双榆新霁后,
写伤心绮语清宵里。争击钵,任浮醴。
余惟翘首兴怀耳。正穷愁柴门偃仰,
未陪名士。妒杀晓风残月句,
谱自娉婷女史。作佳话流传不已。
何日更成文字饮,共狂歌一曲凉飙起。
先寄讯,吾知己。
白话文翻译
又到了秋天。如今能够在天涯海角与好友相聚的人已经屈指可数。
在馆阁中宽厚地招待客人,有谁能比得上青莲才子呢?
他的词赋技艺吸引了众多文人。小院里的双榆树在新雨后显得格外清新,
我在清幽的夜晚写下伤感的诗句。争相击打酒杯,任凭酒香飘散。
我只是在翘首期待,心中充满兴致。
正值愁苦的柴门前仰望,未能陪伴名士们。
嫉妒那清晨的风和残月的诗句,
谱写出自古以来的佳话。何时再聚在一起畅饮,
共唱一曲,凉风送爽。
先寄去消息,我会告诉我的知己。
注释
- 天涯:指远离故乡的地方,常用于表示朋友间的离别与思念。
- 青莲才子:指李白,因其诗才出众,号称“青莲居士”。
- 芜市:这里指文人聚会的场所,意指繁华热闹的文人圈。
- 绮语:华美的诗句,通常用来表达情感。
- 钵:指酒杯,古代文人常用来饮酒作诗。
- 妒杀:形容非常羡慕或嫉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荦,清代诗人,生于文化盛行的时代。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感相结合,表达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贺新郎》写于诗人与朋友李容齐相聚之前,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回忆往昔的欢聚,寄托了对未来重聚的期待。
诗歌鉴赏
《贺新郎》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词作,诗人以秋季为背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的感慨。开篇提到“岁又将秋矣”,自然引出了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随后,诗人回忆起与朋友的聚会,感叹如今已难觅良朋。
“馆阁雍容称好客,谁似青莲才子”一句,既表达了对青莲才子的钦佩,也暗含了对自己能力的自省和谦逊。这种对比使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在小院的描写中,诗人用“新霁后”的景象,表现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伤感的氛围,暗示着心中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词通过对酒、对月、对友谊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岁又将秋矣:时间的流逝,秋天的来临象征着人生的变迁。
- 向天涯良朋高会,于今无几:远方的朋友如同星辰般稀少,表达对友情的渴望。
- 馆阁雍容称好客:描绘了宽厚招待的场所,体现诗人的气度。
- 谁似青莲才子:自谦之辞,赞美李白的才华。
- 词赋手招来芜市:以赋词的手法吸引文人,体现诗人对文学的热爱。
- 小院双榆新霁后:描绘出秋后雨霁的清新景象,渲染情感氛围。
- 写伤心绮语清宵里:在清幽的夜晚倾诉内心的情感。
- 争击钵,任浮醴:再次提及饮酒,象征着文人雅兴。
- 余惟翘首兴怀耳:期待与友人的重聚,充满希望。
- 正穷愁柴门偃仰:表达对生活的无奈与愁苦。
- 未陪名士:自责未能与名士共享时光。
- 妒杀晓风残月句:对美好事物的羡慕。
- 谱自娉婷女史:提到古代女诗人,显示对女性才华的尊重。
- 作佳话流传不已:抒发对友谊的美好期许。
- 何日更成文字饮:希望再聚时畅饮作诗。
- 共狂歌一曲凉飙起:描绘共唱的场景,充满欢愉。
- 先寄讯,吾知己:表达对知己的情感寄托。
修辞手法
全词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为中心,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重聚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意象分析
- 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成熟。
- 良朋:象征着珍贵的友谊,诗人对友人的渴望。
- 青莲才子:象征着才华与理想,诗人对李白的仰慕。
- 小院、双榆:自然意象,传达出清新与宁静的氛围。
- 酒:象征着文人间的交往与情感的宣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莲才子”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杜甫
- B) 李白
- C) 苏轼
- D) 白居易
-
诗人对友谊的感慨主要体现在诗的哪一句?
- A) 争击钵,任浮醴
- B) 向天涯良朋高会,于今无几
- C) 正穷愁柴门偃仰
- D) 小院双榆新霁后
-
诗中提到的“浮醴”指的是什么?
- A) 美酒
- B) 清水
- C) 香气
- D) 食物
答案
- B) 李白
- B) 向天涯良朋高会,于今无几
- A) 美酒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静夜思》李白,主题相似,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比较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宋荦的《贺新郎》,两者均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杜甫更为沉重,宋荦则带有一丝期待与欣喜。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