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窗面秋千月,墙头蓓蕾风。
春事转头空。酒醒人散后,拾残红。
白话文翻译:
窗前的秋千在月光下轻轻摇曳,墙头的蓓蕾在风中轻轻摇动。春天的事情转过头去已然空无一物。酒醒后人群散去,我在残红中拾起落花。
注释:
- 秋千月:月光照射下的秋千,暗示宁静和美好。
- 蓓蕾风:墙头的花蕾在风中摇曳,象征春天的生机。
- 春事转头空:春天的美好事物转眼间已经消逝,感叹时光流逝。
- 酒醒人散后:酒宴结束后,人们陆续离去,表现孤寂。
- 拾残红:在落花中拾起残余的花瓣,象征对过去美好的怀念和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云间,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生活在明朝中期,因其才华而受到重视,但也因政治原因遭受贬谪。他的诗词风格独特,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杨慎心境复杂之时,时局动荡使他感受到人生无常,春天的美好转瞬即逝,留下的只有孤独与怀念。
诗歌鉴赏:
《南歌子八首 其三》是杨慎在感慨春光流逝、人生无常时所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清幽而又淡淡忧伤的场景。诗的开头以“窗面秋千月”开场,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秋千上,给人一种恬静、美好的感觉。接着,墙头的蓓蕾随风摇曳,生动地传达出春天的气息和活力,然而诗人却以“春事转头空”转入感慨,表明春天的美好在瞬息之间已经消逝,留下的只是空虚与惆怅。
在酒醒后,人散去的情景中,诗人表现出孤独的感受。与人共饮的欢愉在酒醒后变得无比寂寞,唯有拾起的“残红”让人想起过去的美好与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加深了诗中所蕴含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瞬间的留恋。
整首诗在意象上非常细腻,情感上则深刻而微妙,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窗面秋千月:描写宁静的夜晚,窗前的秋千在月光下轻轻摇曳,暗示着一种生活的闲适。
- 墙头蓓蕾风:墙角的花蕾在微风中轻轻摇动,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和美好。
- 春事转头空:春天的美好转瞬即逝,令人感到空虚,暗示时间的无情。
- 酒醒人散后:酒宴结束后,随着人们的散去,内心的孤独感愈加显现。
- 拾残红:在落花中拾起残余的花瓣,象征着对美好回忆的追寻和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千和月光结合在一起,表现宁静的夜晚。
- 拟人:将蓓蕾与风进行结合,使景物更具生动性。
- 对仗:诗中“酒醒人散后,拾残红”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千:象征宁静的生活状态,带有童趣和怀旧的情感。
- 月光:代表纯洁和美好,同时也是时间流逝的象征。
- 蓓蕾:象征春天的希望和生机,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 酒:象征欢愉与社交,但也暗示了酒醒后的孤独感。
- 残红:象征着过去的美好与现在的失落,充满了离愁别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窗面秋千月”描绘的是哪个自然现象?
- A. 夕阳
- B. 月光
- C. 星星
-
诗中的“春事转头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喜
- B. 无奈
- C. 忧伤
-
“酒醒人散后”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 A. 热闹
- B. 孤独
- C. 快乐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李清照的作品更聚焦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杨慎则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象体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杨慎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