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午日次尹默韵》

时间: 2025-01-19 15:32:36

挂户看蒲剑,烘衣杂艾香。

旧家风俗未全忘。

更喜丝缠五色烂生光。

忧患从端策,贤愚尽括囊。

儿童涂额弄娇黄。

那识灵均去后几端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挂户看蒲剑,烘衣杂艾香。
旧家风俗未全忘。
更喜丝缠五色烂生光。
忧患从端策,贤愚尽括囊。
儿童涂额弄娇黄。
那识灵均去后几端阳。

白话文翻译

在门前挂着蒲剑,烘干衣服的同时夹杂着艾草的香气。
旧时的风俗虽然未能完全忘却。
更喜爱五色丝线缠绕,绚丽的光彩在阳光下闪耀。
忧虑与困扰常常萦绕在心头,聪明和愚笨都被我一一收纳。
小孩们在额头上涂抹着娇艳的黄色。
他们又怎能知道灵均离去后,端阳节已经过去几度了呢?

注释

  • 蒲剑:用蒲草编成的剑,古时用以辟邪。
  • 艾香:艾草的香气,传统上与端午节相关。
  • 丝缠五色:指五色丝线,象征节日的喜庆。
  • 端阳:指端午节。

典故解析

  • 灵均:指的是屈原,因其在端午节被人们怀念,特别是通过投粽子等方式纪念他。
  • 儿童涂额:端午节时,儿童往往在额头上涂抹色彩以驱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于晚清时期,因其作品语言清新、情感真挚而受到后人喜爱。他的诗常常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端午节前后,表达了对传统节日习俗的怀念,以及对生活中忧虑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对传统习俗的珍视和对现代生活的感慨。开头以“挂户看蒲剑”引入,蒲剑不仅是节令中的吉祥物,更象征着对邪祟的驱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氛围。接着,诗人提到“烘衣杂艾香”,将传统的节日元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的中段提到了“旧家风俗未全忘”,说明尽管时代在变化,传统文化依然在心底占有一席之地。更进一步,诗人表达了对五色丝线的喜爱,象征着端午节的繁荣与生机。

在结尾部分,诗人通过对小儿童的描写,展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然而,儿童的无知又提醒着读者,岁月流逝,传统的意义在新的时代中可能逐渐模糊。整首诗在描绘节日氛围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思考,形成了一种悲喜交织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挂户看蒲剑:描绘了节日的准备,蒲剑象征着辟邪,给人一种安全感。
  2. 烘衣杂艾香:传达出节日的气息,艾香寓意着健康与驱邪。
  3. 旧家风俗未全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尽管时代在变,但情感依旧。
  4. 更喜丝缠五色烂生光:强调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五色丝线象征着繁荣。
  5. 忧患从端策:表达出生活中的忧虑,暗示着对未来的思考。
  6. 贤愚尽括囊:指代社会中的各种人,反映出对人性的思考。
  7. 儿童涂额弄娇黄:描绘了节日中儿童的天真,增添了生活的色彩。
  8. 那识灵均去后几端阳: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反映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诗句更为和谐。
  • 比喻:蒲剑和艾香作为象征,传达出节日的吉祥与健康。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端午节的种种细节,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对现代生活的忧虑,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蒲剑:辟邪、保护的象征。
  • 艾香:健康与传统的象征。
  • 五色丝:繁荣与生机的象征。
  • 儿童:天真与无邪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 A. 中秋节
    • B. 端午节
    • C. 春节
    • D. 清明节
  2. “儿童涂额弄娇黄”中的“娇黄”指的是什么?

    • A. 黄色的衣服
    • B. 黄色的颜料
    • C. 黄色的粽子
    • D. 黄色的花朵
  3. 诗中提到的“蒲剑”主要用途是什么?

    • A. 装饰
    • B. 辟邪
    • C. 游戏
    • D. 食物

答案

  1. B. 端午节
  2. B. 黄色的颜料
  3. B. 辟邪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端午夜》——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是描绘传统文化,但更侧重于思乡情感,而《南歌子 午日次尹默韵》则强调节日的气氛与传统的延续。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汪东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