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时间: 2025-01-04 08:05:48

秋老蛩吟急,天寒夜气清。

一庭凤露静无声。

不道月痕斜转、已三更。

宝鼎香将烬,檐花影渐横。

罗衾如水悄寒生。

闲把迢迢莲漏、数分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老蛩吟急,天寒夜气清。
一庭凤露静无声。不道月痕斜转已三更。
宝鼎香将烬,檐花影渐横。
罗衾如水悄寒生。闲把迢迢莲漏数分明。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蟋蟀急促地鸣叫,天气寒冷,夜空清澈。
庭院中,凤仙花上的露水静静地没有声音。不知不觉,月光已经斜照,时钟已过三更。
香炉中的香快要烧尽了,屋檐下的花影渐渐倾斜。
薄薄的被子如水般寒冷,让人感到一阵阵的寒意。我闲暇时数着那遥远的莲漏,时间一分一分地流逝。

注释:

  • : 蟋蟀,一种秋天常见的昆虫,其鸣叫声常与秋季的气氛相联系。
  • 凤露: 指凤仙花上的露水,象征着清晨或夜晚的静谧。
  • 月痕: 月光的痕迹,暗示夜深时的景象。
  • 宝鼎: 指香炉,常用来焚香,象征着宁静的氛围。
  • 罗衾: 指轻薄的被子,通常用来形容秋冬时节的寒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毓卿(约1640年-1714年),字仲华,号穷庐,清代诗人,世称“清诗三大家”之一。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细腻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南歌子》创作于清代,常见于秋冬之际,诗中描绘了寂静的夜晚和细腻的感受,反映了个人的孤寂与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南歌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宁静和寒冷,诗人在夜深人静时,感受着自然的静谧与时间的流逝。首句“秋老蛩吟急”,便营造出一种急促而清冷的秋夜氛围。蟋蟀的鸣叫似乎在催促着时间的流转,带来一丝孤独感。

“天寒夜气清”则进一步强调了夜晚的寒冷与清澈,形成鲜明的对比。接下来的“凤露静无声”,展现了庭院中的静谧,似乎整个世界都被这份宁静所笼罩,唯有蟋蟀的鸣叫打破了寂静。

“宝鼎香将烬”这一句,描绘了香炉中的香火渐渐熄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紧接着“檐花影渐横”,则暗示了夜色的加深,屋檐下的花影在月光下倾斜,增添了秋夜的凄凉感。

最后一句“闲把迢迢莲漏数分明”,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思考结合在一起,带有一丝淡淡的惆怅与感伤。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独和对时间的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老蛩吟急:秋天的蟋蟀急促鸣叫,暗示季节的变迁。
  2. 天寒夜气清:天气寒冷,夜空清澈,营造出秋夜的氛围。
  3. 一庭凤露静无声:庭院中的凤仙花露水静静无声,显得格外宁静。
  4. 不道月痕斜转已三更:不知不觉月光已经斜照,时钟已过三更,暗示时间的流逝。
  5. 宝鼎香将烬:香炉中的香火快要烧尽,象征着生命的脆弱。
  6. 檐花影渐横:屋檐下的花影逐渐倾斜,暗示夜色加深。
  7. 罗衾如水悄寒生:薄薄的被子如水般寒冷,令人感到寒意。
  8. 闲把迢迢莲漏数分明:闲暇时数着遥远的莲漏,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罗衾如水”,将被子的寒冷比作水,形象而生动。
  • 拟人:如“秋老蛩吟急”,让蟋蟀具有人类的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色彩。
  • 对仗:全诗中各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成熟与衰落。
  • 蟋蟀:代表着秋天的到来和孤独的情感。
  • 露水:象征着清晨的宁静与清新。
  • 香火: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月光: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夜的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秋老蛩吟急”中的“蛩”指的是哪种昆虫?

    • A. 蟋蟀
    • B. 蚂蚁
    • C. 蜻蜓
  2. “宝鼎香将烬”中的“烬”指的是什么?

    • A. 灰烬
    • B. 香味
    • C. 煤炭
  3. 诗中提到的“罗衾如水”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温暖
    • B. 寒冷
    • C. 幸福

答案:

  1. A. 蟋蟀
  2. A. 灰烬
  3. B. 寒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思念。
  • 苏轼《水调歌头》:在主题上与《南歌子》相似,都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但风格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各类古诗词解析书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