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根藏海眼,灵物此中蟠。
吐沫晴岩雨,飞阴夏木寒。
何年化龙去,半日待潮看。
消长从谁问,微吟倚石阑。
白话文翻译:
云根隐藏着海的眼睛,灵巧的生物在这里盘踞。
在晴朗的岩石上,雨水溅起飞沫,夏日的阴影使树木感到寒冷。
何年才能化身为龙,半天只等着潮水的到来。
消长的变化从何人可问,微微吟唱倚靠在石栏杆上。
注释:
- 云根:指云的根部,这里暗喻某种神秘的存在。
- 海眼:指海中的泉眼,象征着神秘和灵动。
- 灵物:指灵动的生物,可能暗指鳗鱼等。
- 吐沫:指水珠或雨水的飞溅。
- 飞阴:指树木在夏日的阴影。
- 化龙:化身为龙,古代传说中龙象征着高贵和力量。
- 消长:指事物的变化和循环。
- 微吟:轻声吟唱,表达一种淡淡的情感。
典故解析:
“化龙”在中国文化中常用来象征人从平凡到伟大的转变,源于许多古代神话故事,如“鲤鱼跃龙门”。此处借用化龙的意象,表达对生命变化的思考与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景熙,宋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观,诗风清新,常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内心感受和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写于林景熙游览宝林寺时,借景抒怀,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变化的思考,反映了宋代士人的闲适与哲理。
诗歌鉴赏:
《宝林寺鳗井》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融入了对生命和变化的思考。开头两句“云根藏海眼,灵物此中蟠”,用云和海的意象展现出一种神秘的氛围,给人以遐想。这里的“灵物”暗指鳗鱼,象征着灵动和自由。接下来的“吐沫晴岩雨,飞阴夏木寒”,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变化,晴雨交替的瞬间,树木在夏日的阴影中感到寒冷,体现出自然界的复杂与多变。
“何年化龙去,半日待潮看”是一句充满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以化龙的意象,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与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最后两句“消长从谁问,微吟倚石阑”则回归到一种淡然的情绪,诗人似乎在思考生命的无常与变化,微吟的状态体现出一种豁达与洒脱。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自然的描写和对灵物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细腻与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云根藏海眼:云的根部隐藏着海的眼睛,暗示着自然界的奥秘。
- 灵物此中蟠:灵动的生物盘踞在其中,暗示生命的活力。
- 吐沫晴岩雨:晴天的岩石上细雨飞溅,展现生动的自然景象。
- 飞阴夏木寒:夏天的阴影下,树木感到寒冷,体现出自然的对比与变化。
- 何年化龙去:在思考何时才能化身为龙,象征着对未来的期待。
- 半日待潮看:等待潮水的到来,暗示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消长从谁问:对生命变化的思考,谁能问清消长的原因。
- 微吟倚石阑:轻声吟唱,表达一种淡淡的情感与畅快。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根比作海眼,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如“飞阴夏木寒”传达自然的变化。
- 对仗:上下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自然与生命的变化,表现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与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然。
意象分析:
- 云根:象征着隐秘与神秘。
- 海眼: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灵动。
- 灵物:象征着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 飞阴: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对比。
- 化龙:象征着人生的蜕变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何年化龙去”中的“化龙”指的是什么?
- A. 变成鱼
- B. 变成龙
- C. 变成鸟
- D. 变成蛇
-
诗中提到的“灵物”主要指什么?
- A. 鳗鱼
- B. 蛇
- C. 龙
- D. 鱼
-
“消长从谁问”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 A. 时间
- B. 生命的变化
- C. 自然现象
- D. 人际关系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怀与人生的哲理思考,两首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