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时间: 2025-01-14 06:29: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
作者: 王国维 〔清代〕
直青山缺处是孤城,倒悬浸明湖。
森千帆影里,参差宫阙,风展旌旟。
向晚棹声渐急,萧瑟杂菰蒲。
列炬严城去,灯火千衢。
不道繁华如许,又万家爆竹,隔院笙竽。
叹沉沉人海,不与慰羁孤。
剩终朝襟裾相对,纵委蛇,人已厌狂疏。
呼灯且觅朱家去,痛饮屠苏。
白话文翻译
在青山缺口的地方,有一座孤城,倒映在明亮的湖水中。
成千上万的帆影中,宫阙错落有致,风中旗帜飘扬。
傍晚,船桨声渐渐急促,萧瑟的菰蒲在水面上摇曳。
火炬照亮了严密的城墙,灯光闪烁在千条街道。
不知繁华竟如此,万家灯火中爆竹声声,隔院传来笙竽的乐声。
叹息着沉沉的人海,无法慰藉我这孤独的心情。
只剩下朝霞映衬着我衣襟,纵然是委蛇作态,人已厌倦了狂妄与疏离。
点亮灯笼,寻觅朱家,痛痛快快地饮一壶屠苏酒。
注释
- 孤城:远离繁华,孤独的城池。
- 明湖:清澈的湖水。
- 菰蒲:一种水生植物,生长在湖泊中。
- 列炬:指点燃的火炬。
- 笙竽:古代乐器,常用于庆祝的音乐。
- 屠苏:一种传统的酒,常在春节饮用,象征着驱邪避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谦斋,晚号人间四月天,江苏无锡人。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哲学家。他是“五四”运动前的重要文化人物之一,主张“古今中外”的兼收并蓄,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
创作背景
《八声甘州》创作于王国维心情低落之际,诗中描绘了繁华与孤独的对比,反映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人世繁华的无奈。
诗歌鉴赏
《八声甘州》是一首情感复杂的词作,王国维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象与热闹的城市生活,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繁华的反思。开篇以“直青山缺处是孤城”引入,孤城与明湖的映衬,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接着,词中描写了热闹的景象,万家灯火、爆竹声声,形成一种繁华与孤独的鲜明对比。诗人不仅感受到外界的热闹,却又深感内心的孤独,体现出一种对人海茫茫的感叹。
词的后半部分,诗人表露出对人际关系的厌倦与失望,尽管身处繁华之中,却难以获得真正的慰藉。最后,他选择喝酒寻欢,似乎是在自我解脱,但这种逃避却无法改变内心的失落。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慨,展现了王国维对生命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直青山缺处是孤城:描绘出青山与孤城的对比,突出孤独感。
- 倒悬浸明湖:湖水清澈,孤城的倒影令人感到宁静而又孤独。
- 森千帆影里,参差宫阙,风展旌旟:描绘船只与宫阙的交相辉映,展现繁华的景象。
- 向晚棹声渐急,萧瑟杂菰蒲:傍晚时分,船桨声急促,增加了紧迫感和孤寂感。
- 列炬严城去,灯火千衢:热闹的城市景象,火炬照亮了夜晚。
- 不道繁华如许,又万家爆竹,隔院笙竽:繁华的喧闹,反映出人们的欢庆与热闹。
- 叹沉沉人海,不与慰羁孤:表达对人际关系的孤独感。
- 剩终朝襟裾相对,纵委蛇,人已厌狂疏:即使面对熟悉的人,内心也感到无奈与疲惫。
- 呼灯且觅朱家去,痛饮屠苏:最后诗人选择放纵自己,通过饮酒来寻求解脱。
修辞手法
- 对比:孤独与繁华的对比,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意象:孤城、明湖等意象,营造出孤独和宁静的氛围。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繁华与孤独的主题,表达了人在繁华中却感到孤独的复杂心理。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诗人反映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思索,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城:象征孤独与疏离。
- 明湖:象征清澈与宁静。
- 千帆:象征繁华与热闹。
- 灯火:象征生活的希望与温暖。
- 屠苏:象征庆祝与逃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八声甘州》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王国维
- C. 苏轼
-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屠苏”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酒
- C. 一种植物
- D. 一种风俗
-
下列哪一句最能表现诗人的孤独感?
- A. “灯火千衢”
- B. “叹沉沉人海”
- C. “痛饮屠苏”
- D. “风展旌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临江仙》 - 李煜
诗词对比
- 王国维《八声甘州》与李白《将进酒》:两首词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王国维更强调孤独与繁华的对比,而李白则侧重于豪情与饮酒的快意。
参考资料
- 《王国维诗词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词学研究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