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楼寄王卿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踏阁攀林恨不同,
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
一郡荆榛寒雨中。
白话文翻译:
在楼阁上行走,攀爬树木,感到与往日的不同,
面对楚地的云和大海,思念无尽无休。
几户人家的砧板声在秋山之下,
一整片地区的荆棘和榛子,在寒雨中显得凄凉。
注释:
字词注释:
- 踏阁:走上楼阁。
- 攀林:攀登树林。
- 楚云:指楚地的云,代表一种地域的情感。
- 沧海:大海,象征广阔的思念。
- 砧杵:砧板和杵,指磨制食物的工具,暗示乡村生活的气息。
- 荆榛:指荆棘和榛子树,都是常见的灌木,代表荒凉的景象。
- 寒雨:凄冷的雨,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楚云沧海”,可以理解为对故乡的思念。楚地是指今湖北一带,历史上有许多诗人对此地有过深情的描绘,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47年-810年),唐代诗人,字子云,号静斋,长安人。他以山水诗和咏怀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乡村生活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登楼远眺时,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情感的复杂。
诗歌鉴赏:
《登楼寄王卿》是一首表达思乡情怀的诗作。诗人在楼阁上,望着远方的楚地云海,心中涌起无限的思念。开头两句“踏阁攀林恨不同”,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此刻的孤独与对往昔的怀恋。这里的“不同”不仅指环境的变化,也暗示了人事的无常与对故人的思念。
接下来的“楚云沧海思无穷”,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楚云和沧海象征着广阔和深邃,正如诗人的思念一般无边无际。
最后两句“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呈现出一幅秋天的乡村画面。砧杵声象征着平淡的乡村生活,荆榛和寒雨则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交融,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以及对生活无常的感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踏阁攀林恨不同:在楼阁上行走、攀爬树林,感到与往日的不同,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化。
-
楚云沧海思无穷:面对楚地的云和大海,思念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表现出思乡的深情。
-
数家砧杵秋山下:几户人家的生活声响在秋山之下,展现出乡村的宁静与平淡。
-
一郡荆榛寒雨中:整个地区的荆棘和榛子在寒雨中显得凄凉,营造出一种孤独与忧伤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相互对应,形成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 意象:楚云、沧海、砧杵、荆榛等意象,交织出诗人的思乡情怀与自然景象。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情感真挚且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阁:象征高处的思考与远望,代表着人的理想与追求。
- 云海:象征着广阔的思念与无尽的情感。
- 砧杵:象征着乡村的生活与人间的烟火气息。
- 荆榛:象征着荒凉与孤独,反映出生活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楚云”指的是哪个地区的云? A. 河南
B. 湖北
C. 江苏 -
“砧杵”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乡村生活
B. 繁华都市
C. 战争的残酷 -
诗中的“寒雨”营造出怎样的氛围? A. 温暖
B. 冷清
C. 热闹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津》 高适
诗词对比:
-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均描绘了高处的景象与情感。前者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后者则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反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韦应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