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后登裴公亭时已解郡组》
时间: 2024-12-29 18:56: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立春后登裴公亭时已解郡组
公余赢得片时休,徙倚危亭豁倦眸。
屹屹独存今岳阜,滔滔不尽古湘流。
犹看雪意微茫在,顿觉春光骀荡浮。
举酒莫论今古事,只将身世付沙鸥。
白话文翻译:
在闲暇之余,我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倚靠在高高的亭子上,放眼四周,感到心中疲倦。
高耸的岳山依然屹立,古老的湘江水流绵延不息。
仍然可以看到雪意在微微地弥漫,顿时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空中飘荡。
举起酒杯,不必谈论今古的事情,只将自己的身世寄托给那沙鸥。
注释:
- 公余:闲暇时间。
- 危亭:高耸的亭子,象征着远眺的空间。
- 豁倦眸:放开疲惫的眼睛,表示心情的放松。
- 屹屹独存:高耸而独自存在,形容山的巍峨。
- 滔滔不尽:形容水流汹涌而不断。
- 犹看:仍然可以看到。
- 雪意:雪的气息或意象。
- 骀荡浮:形容春光明媚,四处飘荡。
- 身世:个人的命运和经历。
- 沙鸥:沙滩上的鸥鸟,象征着自由与漂泊。
典故解析:
“今岳”指的是岳阳,历史上以其雄伟的岳阳楼而闻名;“湘流”指湘江,流经湖南,历史文化悠久。诗中提及的“今古事”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当下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立春之后,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诗人登上裴公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历史、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登亭的场景为背景,描绘了春天到来时的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开头两句,诗人通过“公余赢得片时休”,表达了他在忙碌生活中的片刻闲暇,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接下来的“屹屹独存今岳阜,滔滔不尽古湘流”,则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永恒,指引读者思绪向古代的湘江与岳阳延伸,突显了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
在“犹看雪意微茫在,顿觉春光骀荡浮”中,诗人再现了春天的温暖与生机,雪意虽在,但春光已逐渐浮现,暗示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最后两句“举酒莫论今古事,只将身世付沙鸥”,则是诗人的人生哲学,他选择不再纠结于历史与现实,而是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自由自在的沙鸥,体现了洒脱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公余赢得片时休:表达诗人闲暇时刻的轻松心情。
- 徙倚危亭豁倦眸:倚靠亭子,放松眼神,享受此刻的宁静。
- 屹屹独存今岳阜:描绘山的巍峨,象征历史的永恒。
- 滔滔不尽古湘流:古湘江的绵延,象征文化的流动和历史的积淀。
- 犹看雪意微茫在:雪意依然,暗示着春天的来临。
- 顿觉春光骀荡浮:春光明媚,生机勃勃,感受到生命的希望。
- 举酒莫论今古事:提到酒,暗示放下纷争,享受当下。
- 只将身世付沙鸥:选择自由,寄托身世于自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光比作漂浮的气息,生动形象。
- 对仗:如“屹屹独存”和“滔滔不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传达出一种不拘于历史、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展现出生命的希望与无限可能,体现了对未来的向往和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意象分析:
- 亭子:象征着高远的视野与内心的宁静。
- 岳山:代表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积淀。
- 湘江:流动不息,象征时间与生命的延续。
- 雪意:象征着冬天的结束与春天的到来。
- 沙鸥:象征着自由与洒脱,寄托了诗人的人生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公余”指的是: A. 公共事务
B. 闲暇时间
C. 官职
D. 公园 -
诗中提到的“今岳”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岳阳
B. 泰山
C. 黄山
D. 华山 -
诗人最终选择将身世寄托于: A. 高山
B. 江河
C. 沙鸥
D. 花草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李曾伯的《立春后登裴公亭时已解郡组》与杜甫的《春望》皆以春天为主题,前者更多表现了个人对自然的感受与人生的思考,后者则是对国家和时局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春天的不同理解与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指南》
- 《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