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製看毛诗诗三章二章十二句一章八句》

时间: 2025-01-01 14:34:38

温柔之教,政治之源。

瞽能诵兮可以谏,士不学兮无以言。

盖成衰之所系,故讽谕之攸存。

惟圣心兮垂思,永大庇兮元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御製看毛诗诗三章二章十二句一章八句
作者: 夏竦 〔宋代〕

温柔之教,政治之源。
瞽能诵兮可以谏,士不学兮无以言。
盖成衰之所系,故讽谕之攸存。
惟圣心兮垂思,永大庇兮元元。

白话文翻译:

温柔的教化是政治的根源。
即使是盲人也能吟诵诗句,因此可以进行劝谏;而士人不学习,就无法发言。
所以,国家的兴衰与此有关,因此劝诫和警示才显得尤为重要。
唯有圣明的心思才能深思熟虑,才能给予众生持久的庇护。

注释:

字词注释:

  • 温柔:指温和的教化,形容教育的方式。
  • :盲人,指失去视力的人。
  • :士人,指有文化的人。
  • 讽谕:劝谏,指通过诗歌或言辞进行劝导。
  • 成衰:国家的兴衰,成与衰指国家的兴盛与衰败。
  • 惟圣心:唯有圣明的心思,指帝王或有德者的心思。
  • :庇护,保护的意思。

典故解析:

  • 毛诗:指《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包含了丰富的政治、社会内容。
  • 劝谏:古人重视劝谏,认为这是士人的责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公元1030年-1100年),字子良,号修竹,北宋时期的诗人和政治家。他以清新俊逸的诗风和高尚的品德著称,深得当时士人的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为奉和皇帝所作,试图强调温和的教化及士人学习的重要性,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的关切与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此诗以“温柔之教”开篇,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政治的根基在于教化。通过对比“瞽能诵”和“士不学”,诗人传达了教育的普及性与必要性,表明即使是弱势群体也可以通过学习来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而有文化的士人若不学习,则无法为国分忧,无法发声。

诗中“盖成衰之所系”一句,将国家的兴衰与士人的教育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刻忧虑,显示出对时局的关注。“惟圣心兮垂思,永大庇兮元元”则表现了对明主的期望,期望有能力的帝王能深思熟虑,以给予人民长久的庇护,反映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在用词上雅致而又不失深刻,展现了作者的文化素养与政治理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温柔之教,政治之源:指出温和的教育是政治的基础,强调教化的重要性。
  • 瞽能诵兮可以谏:即使是盲人也能诵读诗歌,可以进行劝诫,说明教育不分身份。
  • 士不学兮无以言:士人若不学习,就无法为国家发声,反映对士人责任的重视。
  • 盖成衰之所系:国家的兴衰与士人的学习息息相关,强调教育与国家命运的联系。
  • 故讽谕之攸存:劝谏和警示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 惟圣心兮垂思:只有圣明的统治者才能深思熟虑,体现对明君的期望。
  • 永大庇兮元元:希望统治者能够给予人民持久的庇护,反映出对民众福祉的关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温柔之教”与“政治之源”,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瞽能诵”来比喻教育的广泛性与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教育为核心,强调士人学习的重要性,表达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以及对明君的期待,展现出诗人关心国家、关心民众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温柔之教:象征着良好的教育和治理,代表理想的政治状态。
  • :象征弱势群体,强调教育的普及性。
  • :代表有文化的人,承担着国家与社会的责任。
  • 圣心:象征明智的统治者,代表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温柔之教”是指什么?

    • A. 严厉的教导
    • B. 温和的教育
    • C. 不教而诛
  2. 诗中提到“士不学兮无以言”的意思是?

    • A. 士人不学习就无法发声
    • B. 士人学习后会发声
    • C. 士人不需要学习
  3. “惟圣心兮垂思”这句强调了什么?

    • A. 无所作为
    • B. 统治者应深思熟虑
    • C. 统治者不需要思考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诗经》中的《国风》,强调教育和道德。
  • 杜甫的《春望》,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希望。

诗词对比:

  • 夏竦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关注国家与民生,但夏竦更侧重教育的重要性,而杜甫则更多表现了对国家动荡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诗经解读与分析》